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空前深刻的变化,其结果不仅导致工业化国家率先发出信息革命的口号和加速营造知识经济大厦,而且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来不及转变思想观念,在新的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种种方向性、策略性错误。美国乔治 · 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世界未来学理事会理事威廉 · 哈拉尔在其新著《无限的资源》一书中指出:当今企业,无一例外正面临三大变革—合作、非集中化、以及智力基础设施的建设。
现代企业面临三大变革
合作 是当今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最重要的趋势,这是一个尚未被人们充分理解的、现代企业经营必须遵守的一个法则。只要观察一下跨国集团近年来的行动就能获得答案,它们正是因为在许多领域的力不从心,才实施强-强联手策略,并且在世界各地大量收购中小企业。新形势下进行合作的新理念是:合作的本身就涉及到新思维、新知识的集中和交流,而这正是现代企业所追求的。
非集中化是近10年来大企业推行经营变革用得最多的手段,是企业适应高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战略性举措。典型例子是许多大企业纷纷“减肥”,出让生产线和扩大外包业务。哈拉尔认为,非集中化理念的精髓是“能量释放”,最重要的收获是形成适应市场变化需要的经营管理机制,最令企业开怀的是大大减少了风险。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非集中化带来了更多的获利机遇,使它们拥有更广阔、扎实的生存基础和空间。
构筑智力基础从本质上看,是企业资本结构的变革,是投资方向的转移。今后,企业将高度看重拥有知识资本的优势,目的是建立起一个崭新而又强大的“知识赢利机制”。实践证明,谁更早拥有这种机制,谁就更早成为“财神爷”。发达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就是依靠知识资本(哪怕是不太多的资本),不仅闯入高科技领域,而且很快培育出许多百万、亿万富翁。
以全球化思想获取知识资本
通常,人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经营、生产的全球化方面,较少关注技术发展的全球化。实际上,离开了技术的全球化,经营、生产的全球化不仅将失去活力,最终可能导致夭折。美国巴特利国际研究所的统计资料表明,高科技产品结构更新依赖技术全球化的程度,50年代以前仅为20%,60年代为35%,70年代升至48%,80年代达60%,90年代将达70%。预计,进入21世纪后,依靠技术全球化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将占总数的85%以上。日本是个高度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国家,其新产品开发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长年来均在80%以上。经济学家发现,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70~80年代,并非世界上利用国际货币资本最多的国家,但此时期日本却是世界上对国际知识资本依赖最多的国家。多年来日本安于对外技术贸易处于赤字的状态,而这正是当时日本的工业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和获取大量外贸盈利的奥秘。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推动下,随着跨国企业不停的向外扩张,因而21世纪知识资本的流动性必然将大大加强。正如货币资本和能源在200多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货币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这不仅决定了世界经济将日益依赖“知识生产率”,而且促使企业以更多样化和更有效的手段占有知识。这种现实最终不仅将使知识资本不断升值并成为最紧俏的商品,而且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广泛普及的因特网,将使知识资本同货币资本一样,迅速而有效的在世界各国流通。
尽可能缩短创新周期
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在19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显然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德国企业家协会高级顾问布里希 · 伍德曼博士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毫无疑问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和运用知识,但因为知识能够被迅速复制和再分配,出于竞争的需要,企业应尽可能的缩短创新周期并且具有这种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远非任何企业都能跟得上,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出发点是:缩短创新周期与企业本身拥有的条件脱钩,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策划实现预期目标的指挥部,甚至可以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伍德曼说:“明天的企业可以是由少数精干人员组成的核心,他们是一群知识渊博的知识管理专家,掌握着开启信息库的钥匙,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最拿手的本事是建立和组织在知识创新时代创造财富的共同体——‘虚拟公司’。”
拥有一条理想的供应链
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查尔斯 · 法恩在其新著《时钟速度》一书中说:“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设计的‘供应链’最好。”法恩认为,懂得设计和利用“供应链”的人的企业在21世纪不仅将跑得最快,获利最丰,而且经历的风险将最小。
与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是,现代企业家考虑得最多的不仅仅是自己如何干,而且要让别人好好为自己干。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包括供应、配套和其它协作在内的业务圈,法恩将其归纳为解决供应环节上的问题,并称之为“供应链”。为什么要如此重视“供应链’?,法恩的观点是:设计“供应链”的目的,在于优化从原料供应到最终客户的全部活动,而并非局部性行为。例如:在高科技日新月异和纵横交错发展的推动下,技术改进加快,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对主机厂商来说,尤其是对生产由大量零部件组合起来的复杂产品的企业而言,要全面洞察、吸收已经出现的最新技术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分工明确、规模化经营的零部件生产厂商却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此外,主机厂商无法拥有包罗万象的人才,而为数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正好能弥补主机厂商的不足。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电子商务的崛起,为主机厂商跨越地区物色理想的供应商创造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此,设计好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成为企业是否能拥有基本核心优势的关键。
向“隐形公司”要时间
生存和变革的需要,都要求企业转变竞争理念,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创新,最终获得预期的效果。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隐形公司”就是上述创新的产物。经济学家们对“隐形公司”进行解剖分析,发现这些企业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生存法则,适应时代变迁,拥有必要的知识资本,是产业界“供应链”中理想和可靠的环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 · 汉塞尔在一篇名为“这是不是未来的工厂”的文章中指出:残酷无情的竞争,迫使企业家不断建立新的竞争理念,而最高明之举莫过于“利用别人的时间”。他认为,70年代日本人创造的“及时”生产理念已经过时,当时日本企业通过“及时”生产减少库存是奏效的。但进入90年代后不灵了,即使是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在技术改进不断加快的年代库存也急剧增加。“利用别人的时间”,就是将尽可能多的业务外包出去,按照合同要求,让别人好好为自己干。
1998年2月,世界上最大的电脑批发商、美国加州英格拉姆公司建成了一条0. 75英里长的生产线,为康柏、BIM、惠普、苹果和宏基公司装配电脑,生产成本比主机厂自己干降低了25%。另一家有影响的“隐形公司”美国索莱克特龙公司,1977年创立时营业额不足1000万美元,而去年这家公司的收人达50亿美元。1996年该公司为瑞典爱立信公司加工一笔价值10亿美元(其中8000万美元为技术改进费用)的集成电路,使后者节省了3. 5亿美元的投资和18个月的准备时间。如今,仅美国就有10多万家“隐形公司”,它们不是一般的配套合作者,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识为需求者创新,这些企业虽然没有自己的产品,但弥补了主机厂商多方面的不足,而且为主机厂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后,“隐形公司”将进入飞黄腾达时期,它们将通过因特网形成一条环球供应链。
建立递增收益网络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跨越了国家和行业的界限,金融资本和其他传统的“生产要素”早已成了商品,而知识资本则是未来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推动力。任何企业都应该努力建立起“递增收益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一方面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联系起来,以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使企业生存在不断更新的信息世界里,同市场保持最密切、有效的联系。人们发现,在经济持续9年增长的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不惜工本的建立内部网,共享一切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成果。福特汽车公司要求,通过网络不放过每一笔生意,不使一项哪怕是微小的技术改进受到冷落。戴尔电脑公司更是将网络建在顾客的家门口,请世界各地的用户通过因特网为其出谋划策,使公司得以实行“按单生产”的无库存经营方式。实践证实,将获取竞争优势建立在“递增收益网络”的基础之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新时期企业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