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好城市, 就是规划好人类的未来——

  尽管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是目前城市所排放的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8%,工业生产中木材消耗量占76%,自来水消耗量占60%20世纪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加。1900年,城市人口只有1. 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10。据预测,到2006年,全世界将有一半的人口(32亿)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数量将比1900年增加19倍。所以,需要在能源、水、交通、土地、食品供应、废弃物回收和利用等领域对城市的未来加以设计。有识之士认为,规划好城市,也就是规划好人类的未来。

让城市太阳能化

  目前,人类75%的能源都用在交通和建筑上,在这75%中,有近三分之一用于住房,因此,如何能更有效地对建筑、特别是住房进行设计安排,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将至关重要。专家们指出,太阳能技术是解决未来城市能源问题最重要的突破口。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太阳能建筑规划专家理查得 · 罗杰斯博士认为,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化的时代终将取代目前的工业化时代,未来的城市应该是“太阳能的城市”。

  未来城市建筑的屋顶和墙壁的设计将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生态环境,以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美国太阳能设计协会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制新型的太阳能节能住宅,这种建筑物不再采用在屋顶上安装笨重装置来收集太阳能的方法,而是将那些能把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直接嵌入到墙壁和屋顶内。20年前,该协会的创始人史蒂文 · 斯特朗首先倡导这种太阳能-建筑物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只是由于光电池材料昂贵而无法实施。如今,太阳能电池的价格只有80年代的1/3,所以推广的可行性显著增加了。

  建筑承包商和住房拥有者喜欢这种建筑一体化设计,是因为这种新型建筑部件替代了普通的建筑材料,明显地降低了成本。电力供应商们被吸引的原因是太阳能电池能够在白天的高峰时间内产生过剩的电能,从而形成电能储备,可供电力公司随时使用。最近发达国家推出的“窗帘式墙壁”产品的成本比大理石之类的高档建筑材料要低,而且它还能够发电,这使建筑商能比较容易的在其商品上打上环保标记,从而赢得良好的“绿色”形象。

  实际上,建筑物的太阳能化早已成为新能源开发的获利目标,这方面的技术成果源源进入市场。最近,瑞士洛桑工学院研制成利用光合作用的新式太阳能装置,这种装置成本低、效率高、用途广泛。该装置使用氧化钛做集光板,表面涂有一层从樱桃和草莓中提取的有机色素膜,在太阳光下可进行光合作用。由于这种新型集光板是透明的,可以安装在窗户上,也可以装在屋顶上,使用非常方便。目前市场上的集光板普遍使用不透明的硅材料,限制了安装的范围。

  科学家介绍说,新装置的成本和安装费只有旧式装置的五分之一,普通家庭只要有15平方米的新式集光板即可满足全部能源需要。

体现公交优先的原则

  实践早已证实,城市中迅速增加的私人小汽车是直接制造有害气体排放的主要“元凶”,是恶化城市生态环境的—— 大根源。近10年来,工业化国家不断呼吁“公交优先”和少用小轿车是一种“先知先觉”的表现,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有一项调查可以说明问题,泰国的曼谷市,其面积约为北京市的1/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0人。曼谷没有地铁,却拥有340万辆小汽车,即每2. 5人有一辆。结果不仅市区到处堵车,而且使曼谷成为世界上大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以致交通警要戴防毒面具上班。而形成对照的是新加坡,这个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000人的城市,一共仅30万辆汽车,其中约15万辆是私人小轿车,即每20人才有一辆小轿车。新加坡国民比较富裕,但政府严格控制扩大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而是发展完善的地铁和四通八达的公共汽车,所以新加坡道路畅通,交通状况之良好为亚洲各大城市望尘莫及,并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专家们认为,不能通过大规模地限制私人交通工具来宣布城市公共交通黄金时代的到来。要想让驾驶小汽车的人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唯有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取决于各种交通工具将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合作:长途交通与短途交通、私人汽车与公共交通工具之间有效的转换和衔接。近年来,一些国家正在努力把各种运输工具巧妙地联系在—起,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由于因特网的出现和普及电脑管理,上述设想将成为现实。

垃圾是城市的一大资源

  通常,城市并不具备自然资源,但却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城市每天还要产生大量生活垃圾。从排泄物的角度看,城市垃圾是一种污染源,而从回收再生的角度上看,垃圾却是城市的一大资源,城市垃圾不仅数量大、品种多,而且城市拥有消耗垃圾的潜在能量和改造垃圾的能力,因而通过努力可以使垃圾变成城市独特的资源优势。面对城市垃圾,世界各国的视线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销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向垃圾要资源、要能源、要效益;而归根结底是保证城市实现生态平衡。

  近年来,日本由于经济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高科技的目标转向垃圾开发。如今,“松下电器”、“日立电器”已不仅仅是立体声系统的概念,大量针对垃圾处理的家用电器源源进入市场。日立公司研制的能将水果皮、家禽肉骨、鱼内脏和咖啡渣变成肥料的装置在国内大受欢迎;松下电器公司19988月推出厨房垃圾处理器,利用热空气风干并压缩有机废物,可将废物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7;而提供此类产品的厂商均承诺以公平的价格回收经处理的垃圾。这样,既推销了产品,又得到了便宜的再生原料,用户也得到了实惠,并且厂商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和税赋优惠,一举多得,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多元化、多色彩、多功能应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特色。一些国家的未来学家们认为,城市发展农业是通过有效利用垃圾、排泄物使城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尤其是近年来无土栽培和有机农业的崛起,为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无土栽培技术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时,就已经显露出这项技术在城市中的潜在发展前景。进入80年代后,无土栽培已在许多国家推广,美国、日本、英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在许多城市建立起“都市农庄”。在1978~ 1998年的20年间,工业发达国家“都市农庄”的面积平均递增12%,其产值由不足5000万美元增至目前的75亿美元,预计2005年可达180亿美元。除工业化国家外,拉美、东南亚和东欧等地区的一些国家近年来都市农业的进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全世界城市农业提供的蔬菜、鲜鱼、肉类和鸡蛋能满足各国城市人口所需要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到2005年将达50%

  许多国家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城市农业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据对欧盟15个成员国的调查,有8个国家早在10年前就出台了关于推动城市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同时将城市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装备列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并在资金上予以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涉足农业领域的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农业,并成为现代城市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据对日本的调查,目前已有3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在开发农产品。8年前,日本住友金属工业公司从挪威引进技术并加以改进,率先在国内城郊建造了一座浮动养鱼场。这个长112米、宽32米的养鱼场设有10个大水槽,只要在其中投人鱼苗,几个月后便有大批海鱼到手。由于养鱼场的饲料均为精选的,因此鱼类产品符合“绿色”要求,市场销售情况十分理想。

  城市农业的崛起,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大批劳动力从工业生产转向新兴的城市农业,尤其是城市可利用其实力雄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1985年,美国仅有20多家重要企业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开发工业产品,1998年上述企业已增至420家,从业人员总数22万,其中60%是近几年加人的。这些企业中的2/3分布在城镇周围。在欧洲不少国家,以城市农业为重要内涵的“观光农业”正在形成一条崭新的国际旅游风景线,其市场前景未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