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亚力山大·库森科(Alexander Kusenko)的谈话,你也许以为他在讲科幻小说中的某种怪兽。他说,Q得不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行为肯定是不平常的。”它们非常微小,若你把它放在桌上,它将像针尖那样穿过桌面直入地心。

  库森科所说的Q球是一种奇异物质的微球,它们可能弥漫在空间。每个Q球内都藏着一个新的宇宙。这是因为在Q球内部,不存在我们所熟悉的、把世界组合起来的力。这种特性,具有惊人的后果。

  意味着每个Q球都在破坏宇宙的规律和秩序,它吸收普通物质,并迫使后者按Q球的规律存活下去。

  但迄今没有人见过这种怪球,它只是粒子物理学家的预言:怪球产于新生宇宙的高温之中,并仍存于今天。科学家打算在各处寻找它们,从遥远的天边到大洋的海底,到南极洲的冰天雪地找到它们,并将解开一大堆的宇宙奥秘。这包括天文学家坚信散布在宇宙的暗物质;在天空闪烁着的、明亮而不可预测的γ-射线暴;甚至有可能指出通向大统一论(一种把自然界的全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之路。

  Q球这个名称为物理学家可利曼所取,Q这个字母正好代表此怪球具有十分稳定的性质,它形成于宇宙早期,它所包含的能量大小不等。

  1997年,库森科(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米基尔·沙普奥谢可夫(Mikhail Shaposhnikov)从超对称理论中得出Q球的结论。长期来,标准模型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和轻子)的行为,但目前它已出现了裂缝,例如它造成了某些粒子质量计算上的错误,使其值远高于实际值。其实早在20年前,研究者就提出了超对称论——企图在标准模型之外构成粒子物理学的框架。超对称论,也有助于把自然界的各种力统一成单一的力,它曾出现在大爆炸后不久的时刻。

  此理论引入了一批镜像粒子,即所有的已知粒子都有它们各自的超对称伙伴粒子,但迄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也许是现有的粒子加速器能量还不够高,无法产生它们。若超对称论正确,那么这些伙伴粒子一度曾统治过宇宙。按其理论预言,就在暴胀(出现在大爆炸后的瞬间)发生之后,宇宙为夸克和轻子的伙伴粒子(它们称S夸克和S轻子)所覆盖。

  Q球也就在此时产生。库森科等称,在这个S夸克和S轻子的海洋中,不可避免地有密度上的起伏,那些稍密的部分可能聚合起来。“它看上去像云,它们可能凝成团块或液滴。”若这些团块较大,就将形成Q球,并一直存在着。

  科学家用超级电脑作了模拟,他们把S夸克置于管状晶格中的260万个点上,看它们如何演化。结果表明,这个S夸克海洋凝结出30多种Q球,最大的含有1016×2S夸克。

  这些神秘的S夸克、S轻子所以能存活得那么长久,是因为它们能相互共享空间,没有像夸克、轻子那样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在质子中,只能存有3个夸克,因为不能有更多的夸克分享它们的量子态。但成千上万的S夸克、S轻子却可安然地共享同一态,故它们可一起存活在一个原子核大小的微球中。

  如此重的Q球,它们可能构成某些未被认识的暗物质,游荡在星系周围,遍及整个宇宙。我们所以能探知暗物质,那是通过其引力弯曲可见星系(或恒星)的运动路径而得悉的。

  若这些暗的微球真的漫游在空间,它们会有怎样的标记呢?由于它们很微小,故其典型速度将为100 km/秒左右,它们能一直地穿过恒星或行星而不停留。例如,一颗Q球穿越太阳不会超过4分钟,其速度仅减慢百分之0.001这就像一颗子弹穿过蒸汽云。”

  但对另一种星体来说,一旦被Q球所污染,却意味着死亡;就中子星而言,情况就是如此。中子星的直径仅2030公里,却包含着一个太阳的质量,其内部引力吸引强烈到如此地步,以致原子中的电子和质子皆被挤压在一起而成“中子浓汤

  当一颗Q球碰上中子星时,它将跟大量中子相互作用,并逐渐到达星核,此时其速度已近爬行,同时开始吞食周围的中子。库森科说,中子内的夸克突然发现,那种把它们束缚在一起的力已消失,因此它们裂开,又在Q球周围被反弹。但不用多久,这些夸克就和Q球混合起来,变成了S夸克。Q球在形成23π子(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时,将“吐出多余的能量。

  它们将衰变成各种粒子,包括微小、快速的中微子,它们将从中子星内部逃逸出来。就这样,中子星被Q球慢慢地从最内层吞食出来。能量从星核中逃逸,将耗减其质量,最终其质量只剩下到太阳的1/5

  “到达这一点,中子星的引力强度已不足以阻止中子衰变成电子、质子和中微子。”骚动的中子突然衰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整个中子星将爆炸。此时,你将看到一次微型的超新星爆发。

  库森科等计算,一Q球从中子星表面到其中心,约需1000万年的时间。而中子星的寿命大致为几亿年,故Q球引发的爆炸想必早在进行了。

  若中子星爆发的能量以γ-射线涌现出来,这足可引起γ-射线暴。迄今观测到的一些超亮γ-射线闪烁,一直是个谜,会是Q球在作怪吗?Q球还有另一种途径可显示其影响,即在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余烬)上。

  1998年凯里·恩奎维斯特(Kari Enqvist)和约翰麦克唐纳(John McDonald)指出,Q球群将对微波背景产生敏感地扭曲。人们期待着2006年由欧洲宇航局发射的普朗克卫星将探测到这一现象。

  这种怪球甚至在我们自己的家乡——地球上也可能找到。若一颗Q球到达地球,它将一路吞噬质子而发出巨大的π子暴。这些信号将被置放在世界各地的探测器所记录,因为这些高能粒子在通过水或冰层时会发出闪光。

  这些闪光之所以产生,是因Q球发出的粒子是以超光速在水中运动的,但这并不违反爱因斯坦关于光速是宇宙中最高速度的结论。爱因斯坦所指的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但在其他介质中,光速将大幅度地下降,如在水中,其速度仅为真空中的70%

  Q球放射出的高速粒子在通过湖中的水层时,将发出微弱的辐射,因它们快于光速(水中),故呈现为一束蓝光(称塞伦可夫辐射)。使用灵敏的光电倍增管,可放大这些塞伦可夫闪光,物理学就可借此得悉粒子运动的路线。

  若一颗不带电的重Q球撞击水层,它将开始吞噬水中的质子,并吐出π子的高能散射。前者最终衰变成其他粒子,包括μ子、电子、正电子等,这些混杂的碎片将产生眩耀的塞伦可夫闪光。

  从1984年~1990年以来,已有称之及伦达的塞伦可夫探测器置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中;意大利格兰山苏国家实验室也在其地下置放了称之MACRO的探测器,但都未有结果。

  这意味着若Q球存在的话,那么一定很稀少;若它们是暗物质的组成,那么必很重。按这样的推理,物理学家计算出Q球至少含有1022个粒子。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疑有一对Q球在称之超-开密欧凯得探测器中留下了信息。这是一个藏有5万吨水的大容器,置于日本的一个矿场中。库森科说,“在以前的开密欧凯得实验中,人们曾测得几个事例,但未能确证。有一些东西进入(因太微小了)探测器未测出。”我听到谣传说,超-开密欧凯得测得了类似的事例,但科学家还没有时间去分析这些数据。未来几年也许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有望找到这些宇宙怪物。

  但只要超对称理论未被证明,那么Q球还将是想象的一部分。理论物理学家克里斯·希尔(Chris Hill)说,没有超对称存在的一丝证据。他承认,超对称论在许多方面很精巧,但他指责说,物理学家倒是把它当作宗教,而不是科学理论。这一神学已把一些有希望的思想排挤出受人注意的中心。

  希尔甚至问道,关于中子星爆炸或微波背景(被扭曲)的预言,就可说对超对称论或Q球有利?要知道大尺度宇宙空间,是一个复杂和未知的领域。“我并非说,这种思想没有追求的价值,但我并不认为它会导出一个清楚的答案。”更好的办法是直接验证基本概念,在最小尺度上观测物理定律。

  真理来到的时刻不会远了,也许再等上5年。最强有力的加速器——大型强子对碰机(LHC)将问世,它将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粉碎各种粒子。希尔说,“LHC是我们前所未有的、一个最重要的努力。若在碰撞的碎片中找不到超对称伙伴粒子的痕迹,那么这个理论将陷入很大的麻烦。

  如果伙伴粒子确显现出来,超对称论将加入到可测试的大自然规律的行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Q球将变得十分逼人,在这个怪球内,自然定律被打破也不致感到太奇怪了。

[New Scientist20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