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电脑上装了一个阅读器软件,与其他阅读软件不同的是其书页式界面,确切地说它就像一本书的样子,厚度、长宽比、四周留白宽度等都与纸书相仿,甚至连书页的凹凸程度和部位也都精心考虑过,书页可以翻动,上下页,左右页,封面封底——当然得用鼠标。阅读器还有“我的书柜”、“我的画册”、“合并多本书籍”等项目以方便你使用,你可以将文本存储在里面,届时以接近传统阅读的方式——翻阅——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读。我得承认,一向对电子阅读颇有些感冒的我还是蛮喜欢这个名为“e-book”的软件的,至少可以不再看满满一屏的文字。
没有传统书籍的天地,没有翻阅只有PgDn,很快就让人头昏脑胀,即使下载的文章书籍再诱人,也仿佛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时候还是喜欢从书架上抽一本书来,一页页的看,常常就叹一声:到底是书呵!这还不过是个阅读器软件,真正的电子书也已经产生,并有方兴未艾之势,且雄心勃勃地要在21世纪代替传统书籍。一种按照读书需求可以即时印刷的技术——简称POD——渐为人知。国内一家叫博库的网站拼命与知名作家签约,为的是能够建设自己更好的内容,在提出电子书概念的同时,他们声称也将推出自己的POD技术。虽然今天该网站已经成为一家电子书内容的提供商,但在电子书和POD的风潮中,他们似乎已经给自己找了一个满意的定位。而使中国出版业告别“铅与火”的北大方正公司,如今雄心勃勃地即将推出自己的APABI电子书技术和产品。虽然一家专门对海外华人进行中文图书服务的公司——美国新印公司的联合CEO蔡东进先生表示,目前,电子书还是一种不现实的事情,即便是POD市场,只有在海外才是可行的。但这并不妨碍这家新兴的公司目前正紧锣密鼓地与国内的出版社联络并将大举开拓海外中文图书的POD市场。虽然电子书阅读终端在国外已经流行,国内还反应微弱,但业内正在酝酿的电子书风暴似乎已经猎猎可闻。
e-book——电子书,真的要代替传统书?它与传统书的差异会带来什么?电子书的网络在线特征对传统出版将有一种怎样的冲击?是否,电子书的产生和发展将是一种阅读习惯的颠覆?并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e-book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它与传统书的“异”是显然的,首先它的介质是电子符号,其信息存储量传统书根本无法比拟;其次,e-book是随意可以复制和传递的,便于检索,同时还有声音和图像;再有e-book的载体是计算机或者数字化电子设备,事实上它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书的形式了,它更像一个信息阅读器。我们将它与传统书比较,也许是因了book这个词汇,而e-book为了与传统书完成嬗变,也往往尽可能地做成传统书的模样,比如像传统书一样翻页,模拟书页摩挲的声音,以及满足如欧阳修所云“马上枕上厕上”的自在阅读状态。要说e-book与传统书的“同”,信息的载体是它们的接壤点。
而这种载体的变化与从竹简到纸张的变迁是不一样的,无论竹简还是纸张,都是一种被书写,是信息的一种存贮,它是一个封闭的信息世界。而从纸书到e-book,就是从封闭变成了开放,信息可以从这本e-book传递到那本e-book,作者和读者还可以互动书写,在e-book中,信息是流动的。于此,e-book还表现出一种“易”。
以“比特”为传输方式的易,无传统物流为中间环节的易,而因了作者和读者互动的易,使e-book还成为一种可以不断生长的有机体。
“异”和“易”是e-book性格特征之大概,它的出生该是网络发展的必然,网络的迅速复制传递、检索和交互功能诞生了e-book,e-book的产生也将发展网络出版发行的态势。
e-book确是一种“异数(书)”。
把卷览书的阅读方式对于e-book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了,机器的介入毕竟使我们人与传统的书隔了一层。传统的书是由木而纸制成的,从材质上与从森林里走出的人类有着一种原始的联系,所以纸墨书香的感觉已经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也许因了这样的文化记忆,我们对e-book总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知道它有着传统书籍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却觉得它没有传统书籍的温暖和人性,也许是因了与传统书籍剪不断、离还乱的情结,也因了面对阅读载体之变化的一种惶恐,和e-book的开放性使我们生出的无法把握之感。或者,当生于网络时代的一代人长大成人,他们会比从传统走过来的我们更容易接受e-book,就好像我们对线装书的陌生,看e-book长大的一代也许也会疏离于纸制书。这种改变表面看源于阅读载体,事实上是因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改变。
比如,在中国古代,古琴因为代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至上地位,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悠远清脱的乐曲陶冶了历代文人雅士,古琴作为“琴棋书画”之首成为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要素养。然而,阳春白雪的古琴音乐尽管现代知音不断,但听之喜之赏之的人毕竟少多了,也没有多少现代文人还将“琴棋书画”作为修养必须,即使高山流水依然巍巍乎汤汤然,高楼大厦林立的周遭又何以能见雁落平沙?环境的变化,环境中人的变化,当然也就产生不同的欣赏习惯,要能欣赏这种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古典音乐,倘若没有心境上的贴近,的确就难以沉浸了。
我在想,e-book的产生是否会在改变着阅读载体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习惯呢?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一方面使读书更为方便和更为丰富,一方面是否也会慢慢消解那种沉浸和咀嚼的阅读细致感?而相应的,由阅读而生的体味和思考是否也将隐遁?那么,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一些平面的知识,而非立体的思考,阅读也就仅仅是一种复制和增生了。在此,阅读似乎更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而非心灵感受。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以前是比较注重阅读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的:读书明事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有“敬惜字纸”的虔诚。而“韦编三绝”、“囊萤夜读”等情景涵泳着古代读书生活的诗意。阅读表示学问,体现抱负,通向仕途。除此,书籍制作出版的艰难缓慢,流通的不方便,和文化传播的不普及,也使作为阅读载体的书籍成为传承文化的薪火,闪烁着超越其他事物的光泽。那种竹简石版的文字,羊皮纸上的《圣经》,往往都寓示着一种人类的文明,非仅仅一本书而已。
但今天的阅读也许已经有别于它的古典意义了,阅读部分地成为了消费行为,它仍然是文化的传承,人类对真知的追求,但它还是一种文化消费,图的是一时的愉悦和消遣放松,而并不探求知识的终极关怀和思考。所以,网络时代的阅读并非是单向度的行为,它指向人的多种需求,于是,e-book的介入,应该说是增加了一种文化载体,同样也增加了人们对获取知识和精神愉悦的一种选择。当然,同样是获得,面对传统书籍和e-book,人们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否一定是后者替代前者,下结论似乎为时过早,我觉得它们应该是并列的关系,不是那种东风压倒西风式的。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和传统出版握手言欢的劲有增无减。毕竟电子书较纸书对技术完善的依赖要多得多,也毕竟传统阅读依然有着它的独特性。
今天,网络时代使文化的传播成为瞬间的完成,知识的获得也成为一种点击和链接,书籍当然亦非文化传承的唯一载体,e-book作为网络时代新兴的文化载体,如果它能提供给人们更多的内容,给予人们友好的阅读界面,它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网络时代的文化载体是不能拒绝的。然而,人类怀旧和乡土的天性,也一定不能阻挡心中对纸书的依恋,肯定相当一部分人浏览e-book阅读器之时,也喜欢一卷柔软宜人的纸书在手——好像当下喜爱古代线装书的现代人——字里行间的纸墨书香让人沉醉。这应该不是两种矛盾的情景,而毋宁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事实上,真正将个体生命与知识融合的阅读只与阅读内容有关,纸书或电子书,皆适此理。
只是,“学富五车”这样的成语也许该改用“学富一碟”或“学富E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