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况,以下我们根据本文作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主编的《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武汉出版社,2000年12月)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对其作简要的统计分析。
先后两次获奖的科学家共有4位,在上表中每位作两人次进入统计。其中有法国的居里夫人(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美国的鲍林(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平奖);美国的巴丁(1956、1972年两次物理学奖);英国的桑格(1958、1980年两次化学奖)。
获奖者改变国籍时,其获奖工作在哪个国家做出的,就计入哪个国家,另一国家就不再计入。例如:居里夫人的获奖工作是在法国做的,我们就将她计入法国的获奖者,而不计入波兰。
从上表可以看出,获奖人次居前10位的11个国家,其获奖人次为590,占总人次的84.2%;他们包揽了物理学奖的94.4%,生理学或医学奖的91.5%,化学奖的91%,经济学奖的89.2%,和平奖的63.6%,文学奖的61.8%。
美国是拥有诺贝尔奖获奖者最多的“超级大国”,除文学奖略逊色于法国外,其他5项奖均居世界各国之首,特别是获得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超过或接近总数的半数。如果以获奖多寡的尺度作为一种衡量标准,那么可以说美国在这三个自然学科上是遥遥领先的。
妇女获奖人次只占获奖总人次的4.3%,这是一个较小的比例。在六个奖项中,只有和平奖、文学奖的比例分别达该项获奖数的10%左右;经济学奖一直还无妇女摘冠。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诺贝尔各个奖项获得者每10年的平均年龄各有不同程度的起伏,但总体略呈上升态势,后30年中每10年的平均年龄均超过了60岁。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人类健康的增进和创造力寿命的延长。
从统计表还可看出,百年来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平均要比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年轻。
上表统计时,凡获奖者在某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该大学均列入统计。例如,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学士学位、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那么这三所大学均各进入统计1次。
在前10位12所大学中,美国有7所,英国2所,德国2所,法国1所,它们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