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近期还在北京,未能与我的启明星采访对象见面,虽然现在通讯条件很便捷,E-mail转瞬间就可以将被访者的资讯悉数送达,但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总是一种缺憾。本期启明星的主人公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消化科主任同时兼任该院消化疾病研究室主任的王兴鹏。

王兴鹏有着我们这个时代成功学术界人士的基本特征:35~40岁之间,获得博士学位;在发达国家的大学或研究院从事过一年以上的访问研究(博士后)。王兴鹏不仅符合这些特征,并且他还具备两点:他于1999年入选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并获去年上海卫生系统“银蛇奖”提名奖。在上海卫生系统工作过的年轻人都知道,得到这两项荣誉的难度是很高的。

我仔细阅读了王兴鹏从网上给我发来的有关他个人的资讯,尽管其中有一些专业术语我不懂其含义,但我读后的一个强烈感觉是,王兴鹏是一个功底扎实的科研型临床医生。如果说在若干年前临床医生与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医学科学家之间是有区别的话,则多半是指前者更注重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后者则侧重病理、病因学的生物学分析和大量的试验研究,而现在一批批具有临床医学博士背景的新一代医师的出现,使两者间的界限模糊了。这种科研型医生的涌现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疗诊治的整体水平,一些疑难性、凶险性疾病的治疗水平将因此得以提高。我已访问过的上海一些临床医学博士“启明星”都有这样的共性。王兴鹏是最近的一位,也是很典型的一位。

1965年出生的王兴鹏在他30岁那年得到了上海二医大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消化病专家徐家裕教授);又过了5年后成为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教授),这一职衔更多的是赋予他学术的地位。与此同时,国内外同行经常在一些专业性学术会议、学术刊物、学术团体中看到他的名字。其中主要的有:中华消化病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上海消化病学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上海市消化疾病诊治中心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新世纪青年管理论坛理事会理事等。

王兴鹏能在国内消化病诊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对胰腺疾病这一消化病中的难题——名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的顽症进行了10年之久的攻关,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ANP是胰腺炎中最具凶险、死亡率很高的疾患,许多人闻之色变。前几年上海某大学一校长就是因突发这种疾病,差一点被死神带走,后经医学专家多方施救才得以转危为安。一位名人在得到尽可能好的医疗资源的情况下尚且九死一生,许多人由此知道了急性胰腺炎的致命性。

作为主攻消化病的医学博士,王兴鹏显然对此了解得更多、更早。早在90年代初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就在导师徐家裕指导下,从动物(大鼠)模型着手系统研究了血液循环障碍在ANP早期胰腺组织损伤中的作用,实验揭示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液流变学紊乱在胰腺血液循环障碍中起重要作用。其后他应用四甲基吡嗪治疗实验性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详尽的探讨。1992~1995年,王兴鹏先后参加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研究中药大黄等药物对ANP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已初步应用到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因此而获得“200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兴鹏在急性坏死型胰腺炎临床研究中的另一大亮点是,于1994年首次报道了ANP存在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并认为其与肠粘膜血液量下降有关。1999年由于启明星计划的资助,帮助他对ANP状态下的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作进一步研究,正是在这一研究中他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性成果,其中包括:阐明了ANP状态下肠粘膜屏障衰竭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凋亡密切相关;揭示了生长激素通过保护肠粘膜屏障,降低其通透性,从而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居和控制ANP对胰腺组织细胞感染。该课题的部分内容去年3月在香港召开的第11届亚太地区胃肠病大会上交流,被评为大会最佳论文。部分内容发表于美国的消化病刊物《胰腺》上。

王兴鹏在多项基础性研究和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保护肠粘膜屏障角度治疗ANP”的新思路。他和他的同事联合应用谷氨酰胺以及中药制剂治疗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存活率达92%。目前这一试验正在进一步扩大临床病例。

1999年起,王兴鹏承担了上海市科委的重点课题:胰腺癌的二级预防。这方面的思路和进展读者可参见本期启明星专栏王兴鹏撰写的文章。

从1993年至今,王兴鹏共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收录8篇;参加编写专著6部,先后参加主持和指导有关胰腺疾病科研课题9项。去年他还受上海市消化病学会委托成功主办了“2000年上海市胰腺疾病专题研讨会”。他还为配合医学继续教育培养计划,主编和副主编了2部教材《现代胃肠病学高级进修教程》、《胰腺疾病新进展和新理论》。

由于涉及到专业知识,我只是从王兴鹏大量的科研工作中选取了很少的部分加以介绍。但即使如此,读者还是能从中看一些新一代科研型临床医生的特征:他们始终没有脱离临床,带着临床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开展研究,而且由于和世界同行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王兴鹏受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曾于1996年6月至1997年10月在德国乌尔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们的手段和思路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甚至有一些自己的独创性。回过头来他们会马上将研究的新进展用于临床医疗,实实在在地推进国内医学的诊疗水平。

王兴鹏另一可圈点之处是他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花很大的精力于人才培养工作。几年来他陆续带教了5名研究生;为研究生上消化内科理论课和担任临床教学任务;他为本科生主讲内科学和传染病学,2000年度他被复旦大学上海市一医院97级学生评为教师授课质量全院第一名。

这个第一名令人尊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高校教授的身影难得出现在本科生的课堂里,特别是那些名教授,很多大学生在其4年学习生涯中都难得听到他们的一堂课。这种“教授不教”的不正常状态已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重视,相信今后情况会有所改观。在这样的时刻,王兴鹏这样有成就的教授能坚持数年为本科生上课,确实应该受到褒扬。

相对物理、化学、数学而言,现代医学还是一门年轻和有待完善的学科,人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都还处在低级阶段,这方面还有太多的谜需要人们去揭示。希望王兴鹏这样的研究型医生更多一些,公众的健康安全感才会增多一些。

[江世亮采写自200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