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科学家(学者)的比例大大低于男性,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以我个人的体验,在我这7年访问过的80余位获得“启明星”称号的优秀年轻人中,女性约占八分之一。究其原因可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女性成为科学家要做哪些准备或具备哪些素质,我想在做这样一个专题时,施建蓉会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和很好的案例。

施建蓉博士,37岁,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医学院现代医学实验中心主任,是一位主要从事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研究“肾”与耳关系的学者。她领导的实验小组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有关耳鸣发生的病理及中药治疗机理的实验室之一。迄今,她已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完成了多项课题。以她现有的成绩和背景,应该可以列入成功的女性学者。

对有志在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的女性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学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背景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能经受得住竞争压力的考验。因为要想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做出为人承认的成绩,一个女性学者除了付之以锲而不舍的努力外,很少有其他的选择。施建蓉的突出之处也正是表现在这方面。

1990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施建蓉,因学业优秀被留校执教。1994年被破格聘为副研究员。此时在施建蓉面前的发展道路是平坦而稳当的,她可以从副研慢慢“熬”到正研。但她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攻读博士。而这时她已是30多岁的人,有家庭和孩子的负担,还兼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但她还是硬撑了下来,苦读3年于今年7月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为她从事更高层次的科研奠定了基础。

一个更能说明施建蓉刻苦自励精神的例子是,她为了获得启明星计划的资助,连续3次攻打擂台终获成功的故事。在前些年的启明星报道中,我曾经提到过,在上海的卫生医疗系统要评选上启明星殊为不易,因为上海的各大医学院、医院里,优秀的年轻人很多,而每年给上海卫生系统的启明星名额只有几个,因而每年的挑选差不多到了百里挑一的地步。通常上海卫生医疗系统启明星的遴选是先由本单位筛选,入围者再进入第二轮即整个卫生系统的筛选。所谓筛选实际上就是“打擂台”,每位竞争者都要“上台”陈述自己申报工作的创新点,然后经权威学者比较打分,排出先后顺序。我所认识的一些上海医疗系统很优秀的年轻博士、教授对申报启明星也望而生畏,因为竞争太激烈。施建蓉先后经历了3次打擂台的竞争才获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一个人意志和自信心的考验。事后施建蓉说,这是锲而不舍和矢志不渝精神的胜利。

一个学者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除了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外,另外很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

施建蓉现在的研究方向有二个:一是听觉生理、病理(耳鸣耳聋)的研究,二是研究运动生理。但她的研究是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切入,如从中医理论中肾与耳的密切关系出发来理解耳,从而探索诸如耳鸣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之道。根据古代文献描述,肾是中医五脏之一,中医肾的概念涉及到机体功能的范围很广,包括生长、发育、生殖、泌尿、内分泌及水盐代谢等许多方面。此外,肾与耳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有记载:“肾主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司听觉从属于肾。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气衰则耳鸣耳聋。临床上对肾虚引起的耳鸣、耳聋及链霉素中毒性耳聋用补肾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近40年来许多学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施建蓉说她和她的同事们现在的研究方向,就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医肾与耳关系中的肾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探讨它的生理基础,并且是通过什么生理机制来达到这种联系。一旦能把中医学这一经典理论提高到现代医学水平,就有可能对某些感音性耳聋、耳鸣的发病机理与防治提出新的认识。

从施建蓉的介绍中我得知,目前耳鸣的防治依然是世界难题,对付耳鸣也没有什么特效药。1997~1998年施建蓉以自费公派形式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耳鸣与听觉过敏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访问,研究中心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耳鸣研究权威。施建蓉在这样的世界知名学术机构里开拓了眼界和思路。而那位教授同样对施建蓉从中医学角度研究耳鸣有深深的兴趣。以至于在她进修期满准备回国时,这位美国教授很想能挽留她再延长一年,因为他也看到了这样一种新的治疗耳鸣思路的潜在价值。

施建蓉现在从事的试图把中医学中有关肾与耳联系的经典理论上升到现代科学的水平的努力,使她处在了一个有可能开辟新的学术研究方向的位置。尽管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选中方向不失为成功的第一步。对一个希望有所建树的女性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成才还少不了周围环境的支持,包括家庭和工作环境。我们国家现在把科教兴国立为国策,这样一种千载难逢的机遇是青年人成才的最有利条件。除此之外,施建蓉所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她所在的研究集体、她的爱人都非常地支持她,正是这样一些不可缺的外部条件使得她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业中。但是施建蓉在定位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时,始终注意提醒自己首先是个女性,然后再是个科研工作者,她的同学、同事都认为她有很典型的女性性格、有很好的相容性。

由现在女性科学家的比例太少引出对女性如何成才的话题,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尽管这方面的现状还远不令人满意,但毕竟施建蓉等一批年轻女学者、女教授、女专家的成长、涌现,使人们对当代女性在中国科学教育舞台上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期待。

[江世亮采写自2001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