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2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在在线杂志《e-生物医学:再生医学杂志》上宣称已克隆出首枚人类胚胎。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同时发表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声称他们的结果可能“代表着一个医学新时代的开始,表明人类离治疗性克隆的目标已近在咫尺。”治疗性克隆——与旨在培育婴儿的生殖性克隆大不相同——将为我们提供用于治疗糖尿病、麻痹症等现今不治之症的干细胞。
然而,许多科学家指出,这项工作根本不应该公诸于众,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已累遭失败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首先,ACT公司根本没有生产出干细胞。但最根本的是,一些调查人员对该公司关于已实际克隆出人类胚胎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在试验中,ACT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卵丘细胞(卵丘细胞在卵巢中发育成卵子)注入去除了细胞核的卵子。调查人员希望卵丘细胞的DNA能启动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形成含有干细胞的胚泡。在八个注射了卵丘细胞的卵子中,有两个卵子一直分裂到四个细胞,其中一个卵子继续发育,达到六个细胞。另有11个注射了皮肤细胞核的卵子没能发育。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克隆的胚胎只有在转移入卵子的卵丘细胞的DNA开始转录(此时它的基因开始发出指令来制造蛋白质供胚胎发育)时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胚胎。卵子含有遗传物质(RNA)以及卵子在卵巢内形成期间所产生的蛋白质,能够维持发育到八个细胞的阶段,无须来自细胞核中DNA的任何信号。美国缅因州巴港镇杰克逊实验室的发育和生殖生物学家约翰 · 埃皮格(John Eppig)指出,如此说来,ACT公司的实验可能一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纯粹是由RNA控制并由卵子内现有的蛋白质所维持。”埃皮格补充说:“尚无有关已克隆的人类胚胎方面的公开资料。是否有人这样做了而没有公布,只有天晓得。这(结果)肯定不是。”(以前有人声称过多细胞胚胎克隆,但那些发现没有公布)
埃皮格此说并非一家之言。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发育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人类克隆科学和医学专家小组的成员之一布里基德 · 霍根(Brigid Hogan)指出:“他们在论文中没有提供能证明转移到卵子里的细胞核在生物学意义上是活性的任何证据。因此,严格地说,他们不能宣称已经创造出了克隆胚胎。”但她也指出:“如果它与人类胚胎不沾边的话,那么任何杂志都不会接受它,我不是唯一有这种看法的人。我是说,在获得有发表价值的结果之前,他们应该保持沉默。”麻省理工学院怀特海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克隆专家鲁道夫 · 杰尼希(Rudolf Jaenisch)也有同感:“我感到很震惊,居然这也会被公布出来,他们也想得出把它公布出来;那是个完全失败的实验。”
显微镜下的干细胞图
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 · 伯格(Paul Berg)也表达了他的愤慨:“这决不是一个值得报道的结果。我没有听到过在本领域有哪一个人不是对如此做法翻白眼的,都对这样做的动机大惑不解。”多利羊的克隆者之一、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助理所长哈里 · 格里芬(Harry Griffin)也质疑这项工作是否该加以公布。但格里芬断言,即使这项工作最终证明是成功的,它作为细胞疗法的常规技术也是不切实际的。“克隆胚胎能够通过提供用于常规免疫兼容性细胞移植的途径来革新干细胞疗法的提议是十分幼稚的。这样的治疗对于少量病人是可能的,但仅在美国就有500万帕金森氏症患者。在我们看来,创造出单独的胚胎来向那么多人提供个别治疗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费用将极其昂贵,也无法获得那么多的人类卵子。”
然而,不是人人都那么苛刻。伦敦盖伊和圣托马斯医学院妇女和儿童健康部部长彼得 · 布劳德(Peter Braude)说这篇文章是首次报告已经“把捐赠者的细胞核植入受赠者卵子并显示分裂。但他们必须证明卵子拥有新细胞核的基因激活作用。对此,可以批评他们为时过早,但既然他们已经将它公诸于众,则有待科学界来加以复现或加以批驳。”布劳德还指出,用ACT公司报道的方法来重复实验将会遇到困难。但他蔑视那种ACT公司应该等到能够用这些方法获得干细胞时再加以公布的意见,研究人员用任何方法来获取干细胞都会遇到困难。“如果人们也在说他们应该已经产生出了干细胞,那么我想他们是在提一个无理要求。我突然觉得他们可能也是在这些领域里努力奋斗的干细胞人。我不知道有谁拥有不受版权(或专利权)限制的优质干细胞生产线。”
ACT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D · 韦斯特(Michael D. West)说他的小组已经采用一种类似于英国科学家鲍勃 · 爱德华兹(Bob Edwards)所采用的方法(鲍勃 · 爱德华兹的研究创造了1978年的首例试管婴儿。爱德华兹公布了自己研究的每一步骤)。在韦斯特看来,那有助于形成一项有争议做法的公开性:“我们决定公布这一研究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我们在推广人类治疗性克隆这一观念,而且我们觉得使我们的进展变得透明,并经常加以公布是很重要的。”他进一步解释说:“当我们确信我们已经走到这一地步,并有了这些结果时,我们就意识到有了可供发表的论文。”
韦斯特引用了其他杂志详细描述其他动物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文章——他特别提到的是由俄勒冈地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唐 · 沃尔夫(Don Wolf)领导的研究小组,去年他们在《生殖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恒河猴单性生殖(诱发未受精卵子成为胚胎)和克隆的论文。韦斯特指出,克隆的恒河猴胚胎死于比ACT公司实验中的胚胎更早的阶段。然而,沃尔夫不同意韦斯特对他工作的评价:“我想我会问他是否会考虑把这篇[人类克隆]手稿投寄给《生殖生物学》杂志,”沃尔夫说。“这会让人笑掉牙的。我的意思是说所做实验的次数远远不够,而且所做的实验都失败了。”
《e-生物医学》杂志主编、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的董事长威廉 · 哈兹尔汀(William Haseltine)为发表该文的决定进行了辩解。他对该项研究的评价是:“这一步虽小,但却是意义重大的第一步。”哈兹尔汀指出,这篇论文通过了标准的审稿程序,不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两名以上审稿人”用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对论文进行了审查。他拒绝提供审稿人的姓名,只说他们不包括来自ACT公司的成员。
哈兹尔汀也批评科学家表露对新闻媒体的怀疑而不写信给杂志或者尝试重现这些结果:“人们以原声采访摘录的形式对新闻媒体做出这种无法判断的评论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接受的。”他说科学家之所以做出如此尖锐的评论,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禁止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这些研究毁坏人类胚胎)所造成的“严重挫折”感:“有些人想要表达他们的挫折感,认为自己能够把这件事做得更好,而且确实有可能做到,但(他们)无法去做。”他还谴责《科学美国人》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由于他们与《e-生物医学》杂志同时发表了这些文章,从而造成了随之而来的哗然。哈兹尔汀说:“造成公众哗然的部分原因是《科学美国人》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这两家杂志也发表了这篇文章。
《科学美国人》杂志主编约翰 · 伦尼(John Rennie)说他和其他编辑曾争论过是否要发表这篇文章。伦尼接着说“我认为,我们对文章没有更清晰地展示胚胎这一点很失望。”他解释说,公众对作为首例有记载的人类克隆的结果产生浓厚兴趣的可能性本身证明了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伦尼进一步阐述“我们还打算继续跟踪报道,并提供包括不同意见在内的其他观点。”
哈兹尔汀抱怨说他的杂志未被告知《科学美国人》杂志也在同时准备发表这篇文章;而ACT公司以前也卷入过媒体纠纷。1988年,该公司在《纽约时报》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广播上声称已经用人体皮肤细胞核和去除了细胞核的奶牛卵子创造出了胚胎。韦斯特说他就是想要探明公众对这一独特研究的反应。但是评论家认为,此项以前从未公布过的研究有意要获取参与发布首次分离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媒体注意力。此时,干细胞研究员约翰 · 吉尔哈特(John Gearhart)说ACT公司的声称使他想起了关于冷聚变的欺骗性发现。
对ACT公司的论文持批评态度者认为,这一争议对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没有带来帮助。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尼希评论说:“在有争议的领域里,至少应该有一部分是清楚的,经过仔细检查的(这部分就是符合科学的那部分),然后才能将它公诸于众,再来讨论其他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如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美国众议院已经表决禁止任何克隆,无论是用于治疗目的还是用于生殖目的。去年12月,参议院拒绝了延缓进行克隆研究的法案,但辩论将在2002年继续进行。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霍根说:“我认为辩论在进步,而且在相当有序地进步着,事态在向前发展。人们在默默努力以保证人人都知道生物学。许多像我这样的人四处奔走,向扶轮社、肿瘤病护士和学生发表演讲,后来就发生了此事,结果造成人人恐慌。”
一位观察家指出,这些结果也可能误导公众。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学家阿瑟 · 卡普兰(Arthur Caplan)说:“当尚不很成熟的科学被吹嘘的时候,首先是病人的希望值被抬高。因此许多人就说,`嗨,我希望这项研究继续下去,因为我快要死了,我病得很重。'但是,向他们提供一些人人都知道需要花至少10年时间的东西实在是太残酷了。”
韦斯特本人则认为这篇文章的发表使人们对关于克隆的辩论有了一个健康的认识。他说:“这篇论文无疑已向美国国会和美国的普通老百姓清楚地表明,细胞核转移[克隆]可能有治疗方面的用途,它完全不同于克隆一个人,因为它无需十月怀胎。”
在去年12月举行的参议院听政会上,韦斯特曾说过,如果ACT公司不能在6个月之内获得克隆干细胞的话,那么他将感到失望。在访谈中,实施克隆试验的ACT公司研究员何塞B · 西贝利(Jose B. Cibelli)也说:“给我200个人类卵子,我就给你克隆的人类干细胞。”这种想法到底是先知还是吹牛仍有待于将来见分晓。但无论如何,有一件事似乎是无疑的,那就是ACT公司必将找到一种办法来使它的研究努力始终处于公众的关注之下。
[www. sciam. com,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