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有人预言,精神疾病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无论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前工业化国家。尽管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诱因五花八门,但没有谁否认文化的差异是造成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契可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是一个专制制度下的典型例子,起因是怕得罪领导,然后焦虑、忧郁,以致不治身亡。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造成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已经被认识和归纳得比较充分了。比如,在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中,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前要经历几个方面的驯服或训练:依赖、求同、自抑和忍让。这些驯化造成了下面几种中国人最容易形成的人格(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偏执型、强迫型、依赖型和回避型。此外中国人还容易患四种类似的神经精神病症,即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
在旧的心病难除和未除之时,随着与时俱进的时代,近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冒出了另一种心理障碍,而且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也能寻根溯源。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年轻人的心理年龄在不断变老,但老年人的心理年龄却在不断下降。在被调查的青年人中,8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在心理上已经进入中老年。
如果这一调查具有统计学意义,那么可以说心比身老或“未老心衰”这种现象虽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却是一种现代社会年轻人所具有的心理障碍,而且令人奇怪。追根溯源,如果要把这种心理障碍归结于传统文化,从表面上看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而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向来都是提倡不言老不服老和激励人们建功立业。
从曹孟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苏东坡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论是对爱情的痴迷还是对事业执著),都是老年壮志不言老,少年雄心不言愁。
分析和调查,现代人这种年轻人心比身老的现象不得不归结于现在的新文化或新新文化。得出年轻人心理老化结论的调查也分析了原因,认为一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竞争激烈,使年轻人感受最深,认为自己跟不上社会了。反倒是老人不受或少受这些变化的影响,故能保持心理平和。二是年轻人的期望值与现实差距较大,心态难以保持平衡。三是现在的招聘就业要求又对年龄十分苛刻,一般限于35岁或30岁以下。
这些分析不无道理,而且从整个社会的心态和大文化观来看莫不如此。在各种成功、发财的理论、讲座、书刊引领下,在现实中真的靠各种手段一夜暴富起来的成功人士、大款、富婆的比照下,发财要趁早,成功要趁早,出名要趁早,享受要趁早的形形色色要趁早理念深入人心。
于是乎,为了成功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创业、苦干,或通过渗透于社会各阶层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黑哨、红包、剽窃,无论是通过正道还是通过黑道、灰道先富起来的、先成功了的、先出了名的人士莫不对未成功者、未富者、未出名者是一种刺激。也于是,不少人便坐卧不安,便心态失常,便感到未老先衰,便产生焦虑、抑郁……最可怕的是无数年轻人感到了失落后的未老先衰,在心态上提前走入老年。
说实话,谁都希望自己先富起来,先成为成功人士,先出名。但是,一是财富并非判定事物和人生的惟一价值尺度,二是无论在哪种社会,富人、发财者毕竟是社会的少数,虽然我们极力鼓励和希望产生更多的富人,但其产生毕竟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一个社会中是有比例的。剩下的大多数不能成为富人者、不成功者、不出名者也要过日子,而且更需要有一种平和的愉快过日子的心态。
事实上,调查表明,前者的心态比后者的心态更不平和,也更不舒心。有人说,多少年来也没有发现一个快活的富人和贵族。比如,早餐的鸡蛋无法下咽,会惹富人一肚子气,因为蛋黄煎得太老了;衬衣穿着不舒服,因为一条细细的折皱没熨平;端到嘴边的威士忌令他们发火,因为杯子里放的冰没有调到他们最适宜的口感温度,如此等等。
只是,目前的社会文化是否更多地造成了年轻人的未老先衰,或应对年轻人的心比身老负主要责任呢?大概不无关系。以招聘为例,无论招聘者有何种原因,只招30或35岁以下的人显然是一种强烈的社会心理误导,它给整个社会传递的信息是,人到30岁或35岁以后就不中用了,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无法生存了。更有甚者,还有提出30岁后就退休的观念,或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只是年轻人的天下的提法,就更像伍子胥过韶关,催人一夜生白发,不仅让年轻人感到了生命苦短,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更让人感到了焦虑、抑郁,与庞大的下岗失业者一起,“同病相怜”,遥相呼应,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的焦虑症。
事实上,无论是智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无论是知识经济还是信息经济,人在35岁以前一般是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进行人际磨合的阶段,真正出成果是在35岁以后。2000年和2001年的两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其主要成果基本上是在40~50岁以后获得的。
王选是在1975年他38岁时决定进行汉字激光照排研究的,到他50岁时(1987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才首次在《经济日报》试用成功。前面的几十年只是知识和技术积累和打基础的时候。所以王选要对年轻人深有体会地说,不要先急着满口袋,而是要急着满脑袋。只有满脑后才会满口袋。
招聘者的一句35岁以下,就把人生创造和工作成功的规律一笔抹杀,既让人(35岁以上者)失去了参赛的资格,又让人心有戚戚焉,使得人心惶惶,感受到生存严冬的肃杀之气,实在是不寒而栗。如果以35岁以上就不要的招聘思维和社会文化来规划我们的生活,王选38岁才搞汉字激光照排,超过年龄的王选别说研究汉字激光照排门都没有,就连工作也没有,我们今天哪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呢?年龄更大的袁隆平也同样不会有资格工作和研究,我们今天又怎么能在盘中餐餐享用杂交水稻呢?
然而,目前我们拿这种“35岁以下就不行了”的社会观念或文化还真是无可奈何。即使有技能有知识有才干,35岁以上就找不到饭碗,或者要换一个饭碗(流动到另一个单位),也是难上加难。而个人创业自己当自己的老板又有诸多限制,比如资金、场地。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能否准许个人进入也是问题。
但我知道,美国人是拿“35岁以上免谈”这类观念和做法很有办法的。美国的雇主先是以40岁以上免谈为由,拒绝雇工,但40岁以上的公民群起而攻之,在强大的压力下所有雇主不得不只限定“65岁以上免谈”。然而面对这种限制和雇工的就业文化与观念,65岁以上的所有人(不仅仅是65岁以上的人)又站出来反对,结果,美国制定了一个雇工年龄歧视法,规定所有招聘和雇工不得限制年龄。雇主招不招65岁以上的人悉听尊便,但是你不得在招聘时歧视65岁以上的人,更不得误导社会和向社会传递一种虚假信息,“老人不行了”。其实很多老人(65岁以上者)就其年龄、经验、知识和技能来综合衡量,是最好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比如,山德士上校是在退役后人生陷入困境,于65岁时才创办肯德基快餐的,相对于今天的35岁以上免谈的招聘和创业计划,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肯德基成功了,成为了世界品牌。正因为有山德士上校这样的人老心不老的创业者,正因为有雇工年龄歧视法这样的法律和文化,使得美国人永远感到自己年轻,使得美国永远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永远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处处让人拥有机会和发展动力。这对于我们现今年轻人的心比身老的心理障碍无疑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一剂清醒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