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天文学家也许就能发现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踪影了——它们可能都是些庞然大物。

大部分创世纪的故事都从第一缕光开始。在天文学家眼中,当耀眼的大爆炸退去之后,宇宙随即就陷入了漫长的黑暗至少1亿年。引力将气体拉拢到一起,但是仍旧没有一丝光芒。之后,在某个地方,第一颗恒星的核反应被点燃了,终于向宇宙投射出了第一缕光芒。这是被剑桥大学天文学家马丁 · 瑞斯(Martin Rees)称为宇宙的“黑暗时代”的终结,同时它也开启了恒星从诞生到死亡的轮回之门。

多年来,天文学家想了许多办法来探测第一代恒星曾经生活、爆发的地方——来自遥远类星体的星光照亮了一些关键的区域,在那儿第一代恒星所发出的紫外线电离了周围的物质。有些天文学家则把星系团当作透镜,用引力来放大宇宙中微小的部分,搜寻刚诞生的第一代星系所发出的光。

在未来十年内,新一代空间望远镜(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NGST)能清楚的观测到这些暗弱的天体。但是现在,天文学家正在致力于揭开宇宙舞台的幕布——一睹宇宙的首次演出。“人们对于第一缕光的形成始终很感兴趣,”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亚伯拉罕 · 卢伯(Abraham Loed)说,“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我们将首次有机会来回答这一问题。”

死去的巨人

卢伯和他的同事正在搜寻这些“星族Ⅲ”恒星,它们仅仅包含在大爆炸中所创生的氢、氦和少量的锂。“星族Ⅲ”这个名字由50年前德国天文学家沃尔特 · 巴德(Walter Baade)所发明的恒星分类延伸而来:星族Ⅰ,就像太阳包含丰富的比氢和氦重的元素;星族Ⅱ,相对较少且仅含有少量的重元素。天文学家称它们为贫金属星,它们都很古老,但仍含有源自第一代恒星的少量碳、氧、硅以及铁。

尽管在银河系内搜寻了许多年,但是天文学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颗真正的星族Ⅲ恒星。最好的成果就是找到了一些“极端星族Ⅱ”恒星,这些恒星的铁含量仅为太阳的1/10000。加州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迈克尔 · 诺曼(Michael Norman)说,模拟第一代恒星形成的环境还是相对简单的。“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恒星倾向于聚集成星团或是超星团,而星团的结构却是极为复杂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你回到宇宙的早期,事情会变得相对比较简单。”

使用“自适应筛选法”,诺曼的小组模拟了一团边长为40万光年的立方体气体云,最终会坍缩成一个比太阳大100倍的气体球。“如果你把宇宙的大小比作地球,我们所计算的就是一个红细胞,”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汤姆 · 阿贝尔(Tom Abel)说。

与人们的预测不同,坍缩的气体云不会碎裂成许多小恒星。相反,它会形成一颗巨大的恒星,同时以惊人的速度吸积气体。阿贝尔说,最终它会形成质量是太阳50至300倍的巨型恒星。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沃尔克 · 布劳(Volker Bromm)以及耶鲁大学的保罗 · 科比(Paolo Coppi)和理查德 · 拉森(Richard Larson)也模拟出了相似的结果。布劳说,形成巨型恒星的原因是为了收缩进恒星,气体云必须快速的冷却,但是早期宇宙中的分子氢无法使它们冷却到150 K以下。尘埃和大分子,例如一氧化碳则能高效的辐射热量,所以现在形成恒星的星云的温度都在10 K左右。这就导致气体结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较小的恒星。

宇宙早期的巨型恒星内部疯狂的进行着核反应,在几百万年内即可耗尽所有的核燃料。同样的,它们的死亡也是非同寻常。加州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 · 埃热(Alexander Heger)和斯坦 · 伍斯勒(Stan Woosley)以及他们的同事预计,质量在140至260个太阳质量的原始恒星会爆发成极其明亮的超新星。

这些爆炸也许会引发γ射线暴,它是迄今宇宙中威力最大的能量释放形式。“无论多远我们都能探测到这些γ射线暴,”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的詹姆斯 · 罗兹(James Rhoads)说。γ射线暴以及其火球的余辉在大多数波段都比超新星来得亮,而且γ射线能很容易穿过气体和尘埃;同时也有相对论的时间扩展效应。由于爆发时原始恒星相对于地球正处于高速退行中,爆炸所持续的时间就会延长。所以就能相对容易的捕捉到它们。

图为“空间红外望远镜”模拟图

不久,也许就能观测到这些遥远的爆发了。2003年名为“斯维福特(Swift)的γ射线卫星就将升空,预计每天将会探测到一次γ射线暴。“斯维福特”将会为地面望远镜提供观测γ射线余辉的预警信息。分析这些数据就能得出爆炸发生的距离,还能得出早期恒星爆发的时间以及频率。

尽管探测远距离爆炸的前景很吸引人,但是其他一些星族Ⅲ的搜寻者则在近距离内寻找答案。银河系晕中极端星族Ⅱ恒星仅仅是排查第一代恒星的一步。“我们相信在第二代恒星内部依然留有第一代恒星所制造的元素,”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蒂莫西 · 比尔斯(Timothy Beers)说。银河系中重元素丰度仅为太阳1/10000的少量恒星也许就是一次“污染事件”的见证:一颗巨型恒星在死亡时抛出了一部分的富金属气体。

遥远的窗口

当第一代恒星在制造重元素的同时,它们强劲的紫外线也在改变着周围的环境。紫外线会剥离大爆炸后30万年从光子和电子中形成的氢原子的电子。通过“电离”宇宙,早期恒星会改变穿越星系际空间的光的路径,因为中性氢原子会吸收年轻恒星所发出的紫外线。

加州理工大学的天文学家乔治 · 约冈夫斯基(S. George Djorgovski)认为,电离过程其实并没有发生。相反,在中性氢的海洋里,第一代恒星周围会形成独立的电离氢的岛屿。“这是一种相变,就像沸水中的气泡,”约冈夫斯基说,“它们会渐渐的变大,并且最终会结合,这就是宇宙中气体对于第一代光源所做出的反应。”

完全的电离要求大量的紫外辐射,最可能来自一群小型的恒星,而不是一颗巨大的恒星。然而,第一代的恒星群太小了——像银河系中的球状星团——就连“哈勃”太空望远镜也无法探测到它们。幸运的是,自然界提供了另一方法——引力透镜。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发自遥远天体的光会被大质量天体弯曲形成引力透镜,产生一个模糊的或是多重的像。宇宙中的星系团则是这种光学魔术的行家。星系团阿贝尔2218就是其中之一,它将遥远星系的像扭曲成魅影般的弧形。最近在这些弧形中发现了两颗红色的“宝石”。

由加州理工大学天文学家理查德 · 艾里斯(Richard Ellis)领导的小组用夏威夷的10米凯克望远镜发现了这两颗红宝石。光谱确认了它们来自一个小型的恒星系统,引力透镜将其放大了30倍。这些恒星预示着这一系统是炽热而年轻的。艾里斯说,这些恒星的年龄不会超过200万年,诞生的时间则短于大爆炸后的10亿年。

艾里斯并没有承认这就是长期以来所寻找的星族Ⅲ恒星。“我们无法排除它们是第二代恒星的可能性,”他说,“我们正极力寻找有关的证据。”这个小组已得到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使用时间来观测这些恒星。

即使星族Ⅲ能躲过这些仪器的眼睛,但是天文学家相信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会成功地捕捉到。“新一代空间望远镜是寻找这些天体的最合适仪器,”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卢伯说,“它将是探测宇宙早期辐射的最佳设备。”那些暗弱的红外信号——已在宇宙中漂泊了140亿年——曾经照亮了整个黑暗的宇宙。

[Science,200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