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自认为是科学家,其基本目标是掌握经济运行的规律。然而,科学的认知并不是他们的唯一目的,正如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的那样,“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正受邀就如何设计新的经济体制问题出谋划策,他们正充当各类市场和市场型机制的设计顾问。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济学不再单纯地从事科学研究,所以,看起来它更像是工程学。正如土木工程师将物理学和力学原理运用于桥梁设计那样,经济学家将经济分析的原理运用于机制转换技巧的设计。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阿尔 · 罗思最近对一项饶有趣味的名为《工程师型的经济学家》的个案研究作了描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思先生参与了国民适配计划(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的工作,其目的是设计一种让居民与医院相适配的新机制。
相对于土木工程学,经济工程学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历史和公共机构的背景,此外,他们还能对理论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加以运用并进行实地试验。
我们还是先从国民适配计划的背景说起。根据计划每年大约有2万名医学院学生会被推荐给各医院,这些学生与其潜在的雇主进行对话并提交一份包含各自特长和兴趣的个人简历;同样,院方也向学生们提供一份当地各类居民情况的简报,然后,由计算机将居民分派到各医院去。
早在50年代就建立了信息交流中心,在一段时间内该中心的运行情况还不错,但到了80年代,情况就变得不令人满意了。主要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机制对学生是否公平,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去“挑战这个机制”,以及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去对待那些想在配偶附近寻找工作的已婚学生。
其结果是,关于这一类的“适配问题”引来了大量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认为,如果某些学生和某些医院对目前的配对表示满意的话,那么,国民适配计划是“靠不住的”,反之,如果学生与医院尚未配对,那么,适配就“靠得住”。
显然,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此项计划想要达到的目的。结果证明,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个案往往是很可靠的,有不少相对简单的算法都能为市场供需双方找到“最佳”的可靠适配。
这样,是否一切都已顺顺当当了呢?发现好的配对有很多途径,在理论上至少可以这样说。事实证明,世上没有哪一种算法不能被用来将学生与医院配对的,这是因为申请者或是院方总是想修改各自所说的情况去为自己涂脂抹粉,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
然而,理论研究只是告诉人们,参与者想谎告自己情况的事例是有一些的,但是没有说明这样的事情是否经常发生。
于是,罗思先生不得不借助计算机做一些试验以确定这种失真事件的真相,结果证明,这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使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只要使用适当的算法,实际上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
那么夫妻问题又如何呢?在此,理论研究的结果令人更为悲观:如果涉及到夫妻双方,那么几乎不可能有可靠的配对。然而,计算机模拟显示这种情况也不普遍。
下一步是以实地采集的数据进行试验。在经济学上试验是重要的,在工程学或医学上试验同样也是重要的,这是因为有的东西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会发挥很好的作用,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全然不是如此。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理论模型和计算机模型都是重要的,但是它们都必须经过试验才能获得通过。因为有些因素并没有包含在模型之中,然而它们在实际中却是很关键的。在土木工程中,这些因素可能指的是风雪之类的东西,在经济学中,它们可能指的是心理偏见和社会规范这类东西。
当然,人们对这些情况了解得越多,就有可能把这些因素揉和到理论模型和计算机模型中去,然而,即使你自以为已经把所有这些因素都包含到你的模型中了,最好先在小范围内做些试验。
1997年,国民适配计划采用了罗思算法。罗思写道:“在新的适配设计运行的最初几年内,看来这一算法一直是用得相当顺手的,当许多与医疗劳务市场相关的问题受到公众关注之时,适配组织看来不再是一个争论之源了。”而其他的经济工程项目就没能运行得如此顺利,加利福尼亚的电力市场就是一个糟糕的例子。
经济工程师应该吸取这些教训,须知:对现有公共机构的了解和评估、一种好的理论、得力的计算机模型运用以及精心进行的试验是构成一项成功设计的关键要素。
[The New York Times,200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