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浪潮广泛波及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科学的本体探问,技术创新的规律探索,技术发展的价值追寻,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促成了技术哲学在当今发达国家的兴盛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的异军突起。
2002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委员会、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在太原举行了第9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百余名学者。本文作为技术哲学专栏的开首篇,在综合这次会议信息的基础上,对技术哲学的来源、发展历程和研究方向作一概述。
技术哲学在欧美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哲学发源于擅长哲学思维、19世纪中后期抓住新兴的电力技术革命机遇而迅速走向工业化的德国。1877年德国哲学家卡普《技术哲学纲要》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技术哲学的诞生。尔后,德国哲学家基默尔于1913年、德韶尔于1927年分别发表了《技术哲学》专著。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技术哲学代表作《技术的追问》(1950)等,表达了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探问,对现代技术社会的消极面的深沉忧虑。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主要著作《单向度人》(1964)中,对现代技术“统治人、奴役人,窒息人的自由”的技术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其代表作《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中,批判了马尔库塞所谓“技术的解放力量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的技术悲观主义论点,提出了预防和克服新技术在发展方向和使用中产生的副作用及危险性的设想。
二战结束后,由于人们对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普遍持悲观态度,德国工程技术界意识到自己应从道义上对战争的灾难负有责任。有90多年历史的德国工程师学会于1947年重新成立,探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问题。该会于50年代上半期召开了有关人类与技术时代主题的四次重要会议,于1956年的百年纪念会上建立人文与技术委员会,下设哲学与科技等分会。其中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和学术专著,1971年至1999年间有:伦克《技术时代的哲学》、《论技术的社会哲学》、《进步、价值和责任》、《技术哲学进展:技术的新结构特征》,罗波尔《系统技术:基础和应用》、《技术启蒙》、《社会技术系统的哲学》,拉普《分析的技术哲学》、《技术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胡宁《工程师的创造力》,撒切《技术人类学》等。
自19世纪末世界技术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后,美国一直保持着技术大国的地位。美国在20世纪下半期出现技术哲学活跃发展。美国首次技术哲学会议是1963年在美国天主教大学召开的“技术文化中的哲学”研讨会。1966年美国技术史学会创办《技术与文化》杂志。1972年米切姆与麦基主编了美国第一部技术哲学综合文献《哲学与技术——技术的哲学问题读本》。1973年在芝加哥召开了“技术的历史与哲学”国际会议。1975年德拉华州大学杜尔宾教授发起成立了美国技术哲学学会(STP),后发展成国际性学术组织。
自1978年起,杜尔宾等主编的《哲学与技术研究》年刊出版。1985年起,他主编的《哲学与技术》丛书出了11卷。1995年STP创办会刊《技术》。1967年至2000年间,美国主要技术哲学家及其代表性专著有:芒福德《机器神话:技术与人类发展》,温纳《自治的技术》,伊德《技术与实践:技术哲学》、《存在主义的技术》、《技术与生活世界》、《工具实在论——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间的界面》、《技术哲学》,勃格曼《技术与当代生活特征》,阿伽西《哲学和社会视野中的技术》,派特利克等《技术、变革与社会》,费雷《技术哲学》,杜尔宾《科学、技术和医学中的社会责任》,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可选择的现代性:哲学与社会理论中的技术转向》、《探问技术》,莫莱斯基主编《技术和责任》,米切姆《通过技术的思考——工程和哲学之间的道路》,皮特《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
欧洲一些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也开展了技术哲学研究活动。1981年在德国巴特洪堡举行了第1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会议,至今已举行了12届。英国于1989年成立了“哲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该中心设在阿伯丁大学内。荷兰埃德霍温理工大学也成为欧洲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之一。
技术哲学在中国的生长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萌芽于1979年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的首次全国工程技术辩证法讲习会。同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出版了首次介绍国外技术哲学的译文专辑。1985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了第1届全国技术论学术研讨会。以后成立了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技术论研讨会。自第8届起,更名为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
20世纪最后15年中国学者发表的技术哲学专著主要有:杨沛霆、陈昌曙《科学技术论》,远德玉、陈昌曙《技术论》,陈念文等《技术论》,邓树增等《技术学导论》,孟宪俊等《科学技术学》,陈振明《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最近出版的专著有《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陈凡、张国明《解析技术》,《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外国技术哲学著作翻译成中文的主要有: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译文集《技术与技术哲学》,武谷三男等《现代技术与政治》,拉普编《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舍普等《技术帝国》等。
国内外技术哲学的多维探索
近20多年来,国内外技术哲学研究呈现多维发展的态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技术本质论和技术认识论研究 面临技术悲观论,一些学者冷静地看到,简单否定技术是浅薄的,只有深刻探问技术的本质和结构,分析技术的认识内容,才能评判技术的价值,选择适当的技术,避免技术危机。追问技术的本质,涉及到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也涉及到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技术之间差异的认识。技术认识论研究包含技术目标、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效率、安全、经济与环境效益等),也包括复杂性技术、意会性技术等问题。这对于技术发明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价值论研究 “技术是双刃剑”,技术在道德、文化、政治上是“价值中性”的观念,已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技术从头到脚笼罩在特定的文化价值观中(包括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不仅技术的外在价值即使用价值有善恶之别,而且技术自身的内在价值也不是中性的。技术的发明、评价和选择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人们特定的目的、利益、欲望和价值追求。如绿色制造技术就承载着鲜明的环境保护价值观。把握技术的内在价值,对于正确评价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有重要意义。
技术责任论研究 技术作为工具理性仅仅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应做什么”的问题,后者要靠价值理性;“应做”对“能做”的限制是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驾驭意义上的限制。技术限制的涵义之一是:技术应满足人类的需要而非人类的贪婪。技术权利的扩大,同时意味着技术责任的增长。为此,高技术时代应研究技术责任的主体、范围和诉求途径等;应构建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监控系统,以防范、控制、消除技术更新中的负面效应,实现技术进步造福人类的伦理承诺。
技术创新观研究 其中包括探讨创新的无限性(理想性或可能性)与创新的有限性(现实性和条件性)的关系,分析创新的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和根据;探讨技术创新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从深层面分析发达国家何以取得众多原创性、关键性、战略性技术创新成就的民族精神;探讨技术创新主体问题;探讨创新能力与知识流的处理能力的内在关系;探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人性化方向。
技术转移论研究 在技术全球化时代,不可忽视技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由西方发达国家创始的技术向东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后者应作出地方民族性的选择和再创新。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结合西部气候风土和民族文化,对外来的技术器物和相关制度进行创新,发展当地化的民族工业。
技术决定论研究 如何估价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技术决定论”、“技术核心论”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作为历史原动力的技术(生产力)的自主发展决定的。“技术要素论”认为,技术只不过是社会生产力、社会整体的要素之一,而非自主的决定力量。“技术整体论”认为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动力,是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其他力量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
近年来国外技术哲学的工程传统和人文传统出现合流趋势,对国内技术哲学的未来走向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