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本文在对上海开展技术预见的基础条件及特点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上海技术预见的具体实践,目的是为正在我国开展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研究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撑。

上海开展技术预见的基础条件及特点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上海科技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上海的科技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有些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高科技产业要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第一增长点,并最终带动上海融入全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大潮,还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技术预见研究,可以为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计划和年度科技发展指南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制定有明确导向的技术政策,将有限的科技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集中使用于某些领域,使其在技术政策的导向下发挥出最大效用。

科技基础

至2001年末,上海有科学院院士84人,工程院院士62人;2001年,全市用于研究与发展(R&D)的经费支出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8%。上海正在进行“一区六园”的建设。“一区”总指上海高新技术园区;“六园”,即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金桥现代科技园、嘉定民营科技密集区。

科技跨越发展的需要 加快面向市场的科技教育发展,着力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体系。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2-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达到25%,技术交易额达到200亿元。每10万人年专利授权额达到6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有明显提高。

经济基础

2001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成为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各省级地区之首,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

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 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000元左右。预计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7100元。

社会基础

2001年,上海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92,超过了联合国确定的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0.80的标准线。期望寿命等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均达到了最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上海的城镇人口比重最高。

综合实力

调整优化上海的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城市的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提升国际竞争的需要 到2005年,入驻上海的国外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营运中心总数进一步增加,成为全国的资本运作中心和资金营运中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大幅增加,国内外来沪科技和管理人才、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

政府管理

政府在入世后对经济的直接管制力相对减弱之后,在鼓励市场赢利部门参与科技发展的同时,对科技管理要注意效率与公平的整合,避免演变成简单商业化的模式;在传统的公共管理之外,要研究和开发非政府赢利的机制,加强它们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介入能力与程度。

上海开展技术预见的具体实践

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教兴市”战略,1999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技术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明确了四项任务:培育创新源泉、塑造创新主体、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目的是依靠科技创新,用过去同等的消耗获得高几倍的经济效益,带动长江经济带起飞,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最近五年,上海市实施了约1000个重大创新攻关项目,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已达到51%,首次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技术预见工作在上海的开展,是上海科技把握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适应科技经济竞争新特点,从更大的范围、更远的将来对科技工作进行研究与部署,主动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正确把握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上海科技发展战略和策略,促进上海真正融入世界科技、经济潮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并标志着上海市未来科技发展领域的确定、科技资源的组织和调控、政府科研经费的安排将朝着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项目背景

上海技术预见计划于2001年1月正式启动,由上海市科委领导,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具体承担,先后聘请了132位技术预见专家,主要围绕八大领域开展工作。希望通过技术预见更好地把握好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与上海科技未来发展形势的关系;上海科技发展与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及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系;10~20年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2~5年的近期发展项目选择的关系;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优先项目与一般优化项目之间的关系等。目的是认识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对科技工作的“需求拉动”,上海科技不断突破发展的“能力推动”。

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孕育的重大“技术机遇”,我国加入WTO以后带来的国际“压力和动力”,以及上海具有的人才、资本、产业、体制及改革开放等方位的综合“竞争优势”,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远的将来对上海科技进行战略部署,真正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坚持走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把握“三势(国际科技趋势、地方科技优势、城市未来发展态势”、两点(科技制高点、经济增长点)、一权”(知识产权),促进两个“融入”(融入全国、融入世界),从而推动上海尽快成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实现上海科技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

目标定位

上海技术预见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上海科技、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跟踪、分析与评价国内外技术发展前沿,选择那些能够为上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最大化贡献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制定年度科技指南提供参考依据。在总体目标指导下,形成五大目标:1)培养规划队伍。通过技术预见,造就一支既能洞悉科技发展趋势,又能提出宏观思路的规划队伍,为上海市的科技决策提供技术咨询。2)组建研究中心。通过技术预见课题的研究,力争形成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预见研究中心。3)探索技术预见方法。借鉴国际技术预见的成功经验,结合上海特点,探索并形成自己的技术预见方法。4)确定重点研究领域,提交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菜单”,主要为上海市科委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5)出版学术论文与专著。

工作思路

主要是在具体工作中,注意把握好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与上海科技未来发展态势的关系,上海科技发展与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及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系,根据国际趋势、地区优势、产业态势来分析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上海的竞争形势。工作上以“五个服务”为目标,即:服务于中长期计划的制定;服务于科技计划的优化实施;服务于年度计划项目的选择;服务于结构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服务于战略专家和预见队伍的培养。提出了“五个结合”: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国外的预见经验与上海实践相结合;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相结合;工作和研究相结合;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领域的确定

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材料、制造与自动化、环境保护、现代农业、能源、交通等八大领域,分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段展开。特别注重上海科技在本领域的竞争力评价,对差距、实力、潜力发展需求和未来动向的分析(从成果、专利、经费、人员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根据上海科技在国内外竞争中的位置,在可预见与不可预见之间、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之间、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长期发展目标与近期发展项目选择、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优先项目与一般优先项目之间寻求平衡,最终确定上海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

组织结构与队伍的构成

技术预见总课题组直接受上海市科委的领导,下设综合服务组(含技术预见研究中心)和四个分领域课题组。同时有资深顾问团(由院士、知名科学家及资深软科学专家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与专业需求组,直接服务于总课题组。领域的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专家的沟通。

从服务于课题组工作的132位技术预见专家(其中2001年52位,2002年80位)的身份构成来看,大约可以分位四种类型: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市场开发型和市场运作型。由于身份的差异,专家在工作时无论在趋势预测、SWOT分析,还是对策性建议等方面的能力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通过《技术预见通讯》以及专家讨论会的形式来保持跨领域交流平台的畅通,并在编辑整理专家报告时本着“区别对待”这一原则行事。

具体的步骤与原则方法

上海在开展技术预见活动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若干个项目组内部、项目组之间以及总课题组与海内外一些技术预见研究机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搜索筛选阶段、系统评价阶段、综合反馈阶段以及决策咨询阶段。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但有相互交叉、重叠,以相互支持。原则是坚持研究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强调实现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整合。方法主要是德尔菲调查、专家访谈以及讨论会组织方法的综合运用,重视SWOT(强势与弱势、机会与威胁)分析和STEEP分析(社会、科技、环境、经济、政治)。目前已经就展开“综合德尔菲问卷调查”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德尔菲问卷”的设计,尤其是相关指标的设置正在筹划之中。上海实施的技术预见工程通过2~3年的努力将逐步走向体制化。有关具体项目的选择以及选择标准、选择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实与完善。

上海开展技术预见的阶段成果及思考

2002年8月,《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研究》课题组经过一年半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预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技术预见报告》。包括一个总体报告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材料机电、社会发展四个专题报告及项目建议清单一份。

总体报告是各分领域报告专家意见和建议的综合概括,包括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学、药物学、生物工程、新型药物制剂、光科技、纳米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现代农业、能源新技术等分领域或专题,反映了相关专家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项目建议清单包括2003年度项目建议130项。四个分课题组又分别完成了本领域的专家报告集,共收录专家报告75篇。此外,课题组已经在《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科技导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上率先发表了有关技术预见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学术论文10篇,在《Betway必威在线登录 》开辟了技术预见栏目,出版了《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2002年10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此外还定期出版《技术预见通讯》(共编辑发行40多期),并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网站(http:www.siss.sh.cn)和上海科技网(http:www.stcsm.gov.cn)建立了技术预见主页。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先后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预见讲座、论坛10多期,扩大了社会影响,产生了示范效应。2002年12月19-2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汇报》协办的首届“全国技术预见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促使基于技术预见的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更加深入,进而在全社会培育一种关注未来的预见文化。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上海科技界深刻认识到“全国领先水平”已不具备很大的竞争优势;在关键领域,必须有世界级的科研机构、世界级的科研领军人物、世界级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因而提出上海不仅要当国内知识先锋,更要做世界创新源泉,使科学技术成为上海发展的“火车头”,不断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上海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不同发展阶段,集中力量办好几件大事是实现上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上海市科委提出未来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是努力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与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0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跃升至60%,比现在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上海市技术预见工作运作2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课题组认为,上海以技术预见为基础的科技战略相应的有四个“着眼于”,即:(1)着眼于突破制约上海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科技发展的纵深部署,积极抢占若干优势领域和比较优势领域的科技制高点,提升上海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2)着眼于优化上海产业结构和构筑产业竞争优势,加强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新兴产业的技术储备,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强上海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3)着眼于促进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加强环保、能源、医疗卫生、城市安全和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上海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力;(4)着眼于顺应科技全球化,不断优化上海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和文化环境,强化上海科技融入世界的柔和力。

我们认识到,要适应发展对科技战略的需求,开展技术预见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创新体系行为主体间的协调问题;规划体系中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的问题;技术预见中决策与参与问题;技术预见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