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化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后,科学、技术同生产的关系进一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生产之间的间隔周期日益缩短,甚至融为一体。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面临由“后工业经济”向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变革。
而今,在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领域,科研设备的价值与它们的运转和维修所需的费用十分巨大,以超导超级对撞机和人的染色体组研究项目为例,它们总的研究设备费用竟高达40亿至80亿美元。而要想支持耗资如此巨大的研究工作,就连美国这样最发达的国家也难以单独承担。另一方面,许多重大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绝非某一学科的少数科学家关在实验室里独立工作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学科的许多科学家的合作。例如目前全世界的粒子物理学界正在筹划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重大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物理学空前大的规模上进行的,需要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的100多个科研单位和上千名物理学家和其他学科的专家的合作。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英国科学技术部研究委员会主任约翰 · 泰勒博士为代表的一批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提出了“e-科学”(e-Science)和“网格”(Grid)的概念。
“e-科学”是一门关于在重大的科学领域中进行全球性合作和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下一代基础设施的科学。而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基础设施就叫作“网格”。
“网格”一词来源于“电子网格”(Power Grid)。人们享用电能,不必知道发电厂在哪里,只要打开开关就可以按需取用。而今有了互联网(Internet),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我们需要什么信息服务,只要发出指令,便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这就是“网格”的真正含义。
美国计算网格项目负责人伊安 · 福斯特对“网格”作了这样的描述:“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服务。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的功能则更多更强,它能让人们共享计算、存储和其他资源(包括通信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
目前,“网格”的研究主要是在美国和欧洲。美国政府用于“网格”技术基础研究的经费高达5亿美元,美国军方正在规划实施一项宏大的“网格”计划——“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英国政府已投资上亿英镑,用于研制“英国国家网格”(UK National Grid)。一些国家还在酝酿建造一种“亚洲-太平洋网格”。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曾经指出:“当今科学技术……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动力和基础,更是实现全球和平与发展目标的根本要素之一,需要各国科技力量的合作与联合。因此,科学技术的国际性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潮流,必将会呈现更加波澜壮阔之势。”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国际性交流、合作与竞争这一世界潮流,与时俱进,我国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投入相当的资金,精心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有关e-科学和“网格”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