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植物学家施苏华正在探索一个崭新的领域:红树的进化。她认为这已超越了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对新领域的研究亟需国际间同行的相互合作。施苏华于2002年参加了由芝加哥基因进化学家吴仲义(Chung-I Wu)教授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开设的专题研讨班,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给予她很大的启发。随着来自中国、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筹备建立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施苏华和众多的中国同行将具备更有利的条件开展深入研究。

昆明国际“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CSEB,以下简称昆明中心)2003年10月于昆明动物研究所内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得到了中科院、德国马普学会(Gemany's Max Planck Society)以及芝加哥大学的支持,它标志着中国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新纪元的到来。ICSEB将着重培养中国下一代生物进化学家和生态学家,并注重加强他们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与联系。生物学家、新成立的上海交叉科学研究中心(SIAS)主任、德国马普学会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前所长尤里 · 施瓦茨(Uil Schwarz)认为,中国科学家在采集物种和动植物分类方面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进行数据汇总并开展大规模跨学科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开展物种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界的变化研究。ICSEB主任吴仲义指出:“新的昆明中心是在参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态分析与综合国家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中心在资源、设施等方面还不及‘美国中心’,而且启动资金也,只有10万美元,但昆明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进入了新阶段,希望中科院今后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昆明中心的运作,而中心将提供一流的设施,集中各方力量对数据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同时中心也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与合作的桥梁。

”为此,上海复旦大学专门成立了生态与生物进化系。该校生命科学院院长、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环境科学系基因组信息中心教授金力指出,复旦大学新成立的生态与生物进化系属国内首创,该系将与昆明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开展广泛的合作。

昆明中心选址于中国西南省份并非偶然,从德国马普学会退休不久的施瓦茨认为,ICSEB的创立者们选址于昆明是想充分利用这一地区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由马普学会资助的上海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已与昆明中心开展广泛的合作,来自德国马普学会的基因进化学家、人类进化学家以及植物进化学家均参与了合作研究。

昆明中心将于2004年春季开设专题研讨班。届时,施苏华及其研究小组将人类基因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红树种基因多样性分析,并将在植物物种形成这一领域与昆明中心展开合作。这恰恰符合了昆明中心开展广泛合作与团队研究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