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1973年1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1991年考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1995年获得学士学位并免试直升该院精细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3月获工学硕士学位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最高奖学金“国家优秀奖学金”2001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2月至3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AD. Schlüter教授处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获得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一等奖。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特别是超支化聚合物和聚合物刷等领域的工作,发现一种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新策略。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Chem. Commun.,Macromolecules,Langmuir,Biomacromolecules,Science in China等在内的国内外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并被《聚合物科学进展》(英国)邀请撰写有关超支化聚合物的综述。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任廷柱,1972年4月出生,工程师,现为上海市政设计院分院总工程师助理。199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交通土建专业,1999年7月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公路、轨道交通以及高速磁悬浮的结构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应用技术开发。担任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结构专业负责人以及重庆较新线二期工程轨道结构设计负责人,2002年2月被上海市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指挥部评为“万人百日竞赛”先进个人,2003年4月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评为2002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市政院赛区建设功臣称号。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加国家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研究”重大专项适用性和国产化研究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担任国产化研究子课题中“轨道梁设计理论”的课题副负责人。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发明专利一项,在国内核心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发表论文5篇。
郑珊,1972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1年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无机化学;1995年进入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制备开放实验室学习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于1998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是纳米材料的组装与性能研究,并于2001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由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色的科研成绩而获得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主要从事MCM-41介孔材料的表面修饰、孔内组装、二氧化钛修饰MCM-41及负载贵金属后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等,已在国内外核心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与他人合著《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及应用》。2003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开展纳米氮化物团簇在介孔分子筛中的组装和性质研究工作。
李楠,1974年1月出生,讲师,基础医学博士,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学实验室负责人。1996年以来,主要从事分子免疫学方向研究,参与了新型免疫相关基因的发现与生物学及免疫学功能研究工作。成功克隆鉴定了50余条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全长新基因,均在国际基因库登录,功能研究均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以第一申请人登录全长新基因37条。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17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国外杂志J BiolChem (Impact Factor 7. 36,2篇),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lmpact Factor 3. 161,3篇),Immunol Lett (Impact Factor 1. 546,1篇)等。以第一申请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为2003年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并获上海市科协第九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目前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重大专项子课题(460万元基金资助)一项。
陈洪斌,1969年10月出生,现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研究领域是环境微生物学和水处理技术与产品开发。大学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1996年获环境微生物生态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底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博士期间主研“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工艺研究与应用”课题,毕业论文被评为“2003年度上海优秀博士论文”,该项目获上海市200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完成人)。在天津市大港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炼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科研和生产性应用全过程,科研成果的应用规模达到8,00m3/d,正推广应用于石油行业;污水回用工程至今已稳定运行一年多,取得了显著效益,该项目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至今已主持完成或在研课题4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3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发表文章30余篇,申请了3项专利。
余承忠,1969年5月出生。1986年至1993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师从杨维达教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赵东元教授。1993-2000年为原上海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教师,教学主任。2000-2001年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化学系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科研方向为纳米及纳米孔材料的合成以及表征,以及无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目前已经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联系人文章18篇,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Chem. Mater.,J. Phys. Chem. B,Chem. Commun. 等国际著名刊物,已被其引用过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