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科学家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情感是通过大脑中化学物质的作用来实现的。这一结论发表在6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初生的幼鼠机体孱弱,感观缺乏,只有依靠母体的养护,所以一旦被迫离开母体,就会尖叫“表示抗议’。为了揭示婴儿依恋母亲的生物学基础,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属下的神经学、精神生物学和精神药理学学院的弗朗西斯卡 · 达马托(Francesca D' Amato)等人以小白鼠为对象开展了研究。

研究人员将实验幼鼠从母鼠身边带走,放到一个更为干净舒适的新环境中。结果显示,大脑中有μ阿片受体的正常幼鼠表现得焦躁不安,并连连发出叫声,就像身体被疼痛困扰一样。但当研究人员给幼鼠喂食能作用于μ阿片受体的一种止痛药或在草窝内放入与幼鼠母亲气味相似的草垫时,这些幼鼠逐渐安静下来,并停止了呼叫。研究人员又以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Orpm)基因敲除的小鼠为研究对象,发现那些缺乏μ阿片受体的幼鼠从母鼠身边带走后未发出任何叫声,怡然自得地享受自己的新草窝。

研究人员对幼鼠进行了“回家找妈妈”测试,所有的普通幼鼠都找到了自己的家,但基因敲除的小鼠则不像普通幼鼠那样始终如一,它们似乎不加选择。只有三分之一缺乏μ阿片受体的幼鼠回到了自己的草窝,其余幼鼠都“投错家门,忘了自己的亲娘”。

研究人员又向草窝中放入有攻击性的雄鼠,结果两种老鼠都开始尖叫,缺乏μ阿片受体的幼鼠叫声甚至更高。这说明,普通幼鼠在前一实验中的尖叫并不是因为到了新环境,而是因为母鼠的离开,是μ阿片受体决定了幼鼠对母鼠的依赖。

弗朗西斯卡等人认为,这一研究成果证明了μ阿片受体在维持母子亲情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准备拓宽研究范围,研究阿片类物质是否在一些与情感依赖有关的疾病中发挥作用,如孤独症等。6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弗朗西斯卡等人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对此,美国健康研究所的行为神经病学家托马斯 · 因塞尔在本期的一篇评论中写道:上的分离痛苦可像身体上的疼痛一样,是通过大脑中相同的化学物质调节的。”反过来说,婴儿偎依在母亲身边时产生的那种舒服感觉和他们对母亲的依恋来自大脑中相同的化学调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