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公布的本年度启明星计划入选人员中,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吕季东是比较吸引人的眼球的一位。因为一个多月前雅典奥运会的精彩赛事仍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中国运动员勇于拼搏的一幕幕场景,使许多中国人对体育、对竞技运动、对奥林匹克精神多了一份理解。也正是依着这份情结,我在拿到2004年的启明星名录时,一看到上海体院吕季东的名字,就觉得他应该是我要先访问的,因为我确实也很想知道一位培养运动员、培养体育教师的老师的职业生涯是怎样的。

上海体育学院位于上海东北部的市郊结合处。走进学院大门几十米就可以看到一幢民国时代建筑风格的绿瓦大楼,这里有着全校教师最多的系科——竞技体育系,吕季东现为该系副主任。进得大楼很容易地就找到了吕季东。高高个子的吕季东有着一副运动员的身材,事实上这位上海体院科班培养的博士确实还是国家一级运动员、田径国家级裁判员。见我有兴趣,吕季东首先向我介绍了上海体院的情况。上海体院的生源来自全国(本市生源约占三分之一)每年本科招收新生约千人,目前共有研究生约600人。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所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体育院校,上海体院的运动训练专业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以培养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如本次奥运会上为中国队首获金牌的射击选手杜丽的教练王跃舫就是该校04级的硕士研究生。而中国女足前主教练马良行、“飞人”刘翔的教练孙海平这些现在大家熟悉的优秀教练员都是上海体院培养的。

吕季东所在的竞技体育系是新成立的系科,主抓运动训练。这里的学生都要求在毕业时达到一级运动员的水平,尤其在田径、重竞技等项目上有较强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实力。除正规的教学任务外竞技体育系承担的全国教练员培训任务也很重。

上海体育学院除了训练中心,还有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吕季东兼任该校副校长)。这是一所中专性质的学校,旨在通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同时不放松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来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上海体院这种从初中到硕士研究生一贯制的培养模式目前还是一种尝试,由于解除了这些学员和他们的家长对日后发展的后顾之忧——即使当不了职业运动员,因为学习课程没有中断,加上自己努力,照样可以获得相应的大学,甚至研究生学历——因而颇受欢迎。

我们的话题转向吕季东本人。访谈中我了解到这还是一个子继父业的典型。吕季东的父亲就是上海体院的员工,主要从事运动损伤的康复工作,而在此之前,吕父是上海水球队队员。作为家属子弟的吕季东从小耳濡目染。对体育遂有特殊偏好,中学毕业后直接考入上海体院。进大学前,他已是跳远和三级跳远的二级运动员,到了大学后经进一步训练达到了一级运动员水平。

1992年在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吕季东做了两年的助教后攻读运动训练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一年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所学专业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用他的话说就是尝试以社会学方法研究竞技体育。就这样,吕季东用了近20年时间完成了从一个喜欢体育、向往运动员生涯的中学生到高学历的竞技体育专业教学、研究者的转变。现年34岁的吕已成为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副主任。

吕季东达到现在这样的学术地位,尽管有家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但也与他乐于助人的处世观、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关。他担任过大学研究生会的主席。从教期间,他长期坚持与学生谈心的制度,由此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刚刚结束的全国大运会,他是负责竞赛工作的竞赛处副处长,也是大运会期间最忙碌的人之一。他曾先后获得学校授予的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吕季东今年人选启明星的题目是“专项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这是当今国内外竞技体育界非常关注和热门的研究领域。吕季东介绍说,这方面的研究旨在搞清竞技运动项目中人体用力的整个过程。人体的运动都是靠肌肉运动完成的,通过专项力量的训练,能使全面身体训练的效果向专项转化。

以皮划艇为例,通过专项力量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划桨的效果,加大了皮划艇运动员的专项用力肌群的力量,同时降低了运动创伤的发生率。而刘翔等跨栏运动员的训练则侧重于下肢肌肉,特别是髋周围肌群的专项力量训练。

吕季东说,尽管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体能类项目中的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水平要求特别高,它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但专项力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其概念如何界定等还未见到有分量的研究报告。此外,目前对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体能类的项目中,系统研究专项力量训练及诊断方法的文献报道也未见到。正是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吕季东的兴趣,也是他此次想通过启明星项目攻克的一个目标(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及进展请参见本期吕季东的专稿)。

对专项力量训练的必要性,吕季东推荐我看了一篇有关孙海平谈训练方法的报道。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不仅上海的短跨项目出现了停滞状态,而且中国短跨项目整体水平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改变现状,时任上海田径队短跨教练的孙海平利用各种国内外的培训机会探索训练模式。有一次在看国外优秀选手的资料图片时,他发现黑人选手都非常强壮,起跑线前一个就位,双臂撑开可以占据整个跑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孙海平意识到力量是关键所在,于是他采用一些教练的力量训练方法进行大量的力量训练。

不过后来他发现队员的力量和块头是长了,但专项力量却不见长。他开始感到照搬这种单一训练并不起作用。这以后他逐渐体会到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1995年哥德堡世锦赛中,孙海平专门拍摄了部分优秀黑人运动员腿部的静态结构图,结果令他惊讶:他们的腿部形态极为相似,都呈“倒胡萝卜”状,就是在髋部处非常粗壮,随着往下走则越来越细,就像是把一个胡萝卜倒放过来。而这些优秀运动员训练中过栏的频率要比在比赛中还要快。孙海平从中体会到每个专项动作中,都应该有各种身体素质的联系,做到某一动作既有速度又有力量…...。正是这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使孙海平进一步加强了对专项力量训练的认识。目前刘翔的体型虽未呈“倒胡萝卜”状,可髋部要比常人发达很多。

吕季东告诉我,专项力量训练水平已被列为衡量运动员训练水平高低的最主要的竞技能力指标。这方面的课题已被列入“奥运争光计划”中的科技项目。

尽管教学、培训任务已很繁忙,但吕季东始终不忘在科研上不断进取。1999年10月作为中国体育科技代表团的成员,他出席了第五届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科学大会;近3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18篇,论著2部。除了启明星项目外,他还主持和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教委的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包括:“我国部分项目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水平诊断和评定研究”、“上海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等。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大地的体育热无疑会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中国正在大步迈向体育强国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人才队伍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吕季东和他所在的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预祝吕季东和他的同事们在体育科研、教学和训练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为体育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贡献。

[江世亮采写自2004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