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使用受精卵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推进成人干细胞的研究开发,这就是再生医学。它的横空出世,不仅给人类的生命延续带来了巨大的期望,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但它的研究刚一起步,就——

一波三折

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显微镜的放大下会原型毕露,它们宛如银河系中闪闪浮动的美轮美奂的星体。这些能释放出神秘光辉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星体”真面目,就是人类的胚性干细胞(ES细胞)。尽管用尽所有的医术仍无法使病人起死回生,但采用再生医疗的手段或许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抑或再生,进而达到不使物种彻底灭绝的目的。虽然这是一项造福生命的好兆候,但从人类的受精卵中提取胚性干细胞的尝试,却使得科学界与宗教界、政界之间多年来始终卷入无休止的争执旋涡里,而这项技术一问世,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胚性干细胞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具备将构成人体的200种以上的细胞进行分化(即“变身”)的能力。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在试管中则孕育着一个崭新的神圣的人类生命在骚动。但从人类的道义上讲,许许多多的人却认为胚性干细胞的研究是大义不道、有悖人伦,是不能接受的。其争执焦点,就是不可回避的干细胞问题,即从成人的身上提取的体性干细胞。

几年前陆续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人们对于体性干细胞中的分化能力的研究一直在取得值得炫耀的进展,甚至连那些一贯对胚性干细胞的研究持反对意见的群体也发出了“欢迎”的呼声。使用胚性干细胞,若从伦理上讲,也仅仅局限于干细胞的研究而已。然而近年来,对体性干细胞的研究提出质疑的观点却再次掀起争执的风波。“对细胞进行分化的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中,社会对这项研究较为敏感和瞩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哈佛大学的索思教授说。许多专家认为,在医学革命的前进和竞争道路上,胚性干细胞的研究方向既有它的超前意义,同时也意味着步履维艰。

与胚性干细胞不同,体性干细胞只不过是一种特定种类的组织。这就如同一场戏剧在舞台上表演那样,每个演员的登台亮相都有先后之分。同样,对细胞研究也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拥而上。必须恰如其分地掌握好补充细胞组织的操作过程,以便更好地治病救人。造血干细胞是体性干细胞研究的分支之一。目前根据所谓的骨髓移植形式所采用的治疗癌和血液病的方法,多年来已取得骄人的业绩。其中,对造血干细胞中的胚性干细胞的排序功能,是该领域继续研究的课题。但无论怎样研究都——

不可能无限延续生命

再生医学有可能会使人的生命无限延续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俄勒冈州立健康大学的库伦拜博士,2000年曾用老鼠做过实验,并发表了造血干细胞可能与其他细胞融合的实验结果。除此,有关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的研究报告和成果也不断发表。直至2002年,才提出比较明确的理论研究成果,即骨髓干细胞不能“变身”成为其他种类的细胞,而只能与现存的细胞产生“融合”。库伦拜在重新修订了自己的实验资料和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是,造血干细胞能够与肝细胞产生“融合”。也就是说,造血干细胞有可能分化出肝细胞。

图为显微镜下的脂肪细胞组织

2001年,库伦拜等人将骨髓的干细胞移植到受伤的老鼠的心脏里,继而发表了心肌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将为心脏病的治疗开辟新的医学方法”,参与研究的专家之一,纽约医科大学的安巴尔萨博士说。但在2004年春季,其他研究小组却公布了两项补充性实验结果,即心肌无法再生。由此看来,提取干细胞使原始器官达到再生的目的似乎是不可实现的。而诸多专家长年努力的结果,都期望或许会有那么一天,能用胰脏的干细胞造出可以不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胰岛素依存型的糖尿病,是一种因丧失了这种β细胞而罹患的疾病。

在2004年5月,哈佛大学的马尔顿博士发表论文指出,他的研究表明,在胰脏内没有发现干细胞。“若想使β细胞增殖,是不可能依赖胚性干细胞的”。再者,明尼苏达大学的巴尔巴伊博士,由于分离出了特殊的体性干细胞而倍受世人关注。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他的研究业已表明,现在已经具备的分化能力可以“变身”成接近胚性干细胞的诸如肌肉和肝脏之类的细胞。看来,再生医学的前景仍——

步履维艰

整体看来,再生医学的研究虽然有进展,但仍一波三折,而体性干细胞的培养眼下看来可以说是最为困难的课题。因此,整合这一领域的研究资源是很有必要的。巴尔巴伊通过自己的实验断言,现在全球性的研究部门能否竭尽全力扭成一股绳来事半功倍地投入胚性干细胞的研究,仍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未知因素。“这是一个人人心知肚明的简单道理,但又是一个最尖端最棘手的前沿话题”,他说。

的确,现在无论对哪种类型的干细胞研究作出其有多么重要的结论,都未时过早。专家们的结论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当前无论是胚性干细胞还是体性干细胞的研究都应积极推进,不应半途而废。

在政界,政客之间的论战仍在继续。不久前,布什总统宣布对胚性干细胞的研究只能加强管理而不能松懈。而在其他国家的情况又不太一样。欧洲的爱尔兰和奥地利等国家,则出台了比美国的强化管制更为严格的规制。另一方面,专家们和社会支持者群体则在大声疾呼,各国应有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政治环境来支持这项造福人类健康的科学研究。在韩国,已从人的克隆胚胎中成功地制取胚性干细胞。

在英国,2004年5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干细胞银行”。

对此,欧洲委员会保健研究局局长恩特纳认为,随着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和提高,必将为全世界的胚性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源动力。“如果人类的第一例临床实验成功,即对第一名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得以公认,那么反对派的声音就会自然销声匿迹”,他踌躇满志地说。

毫无疑问,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患者群体,都期望着成功的喜悦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