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 · 贝特摄于1966年,黑板上是其著名的碳-氧-氮循环公式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 · 贝特(Hans Bethe)于2005年3月6日逝世,享年98岁。他是第一颗原子弹设计工作中的关键人物,他还在恒星如何产生能量的研究中作出过重要贡献。

自1935年起,贝特一直在美国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康奈尔大学负责科研工作的副教务长罗伯特 · 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说:“汉斯 · 贝特是20世纪的一位科学巨匠,他向来受到康奈尔大学同事们的崇敬。”

贝特于1906年7月2日出生于斯特拉斯堡,当时为德国的一部分(现属于法国),在完成物理学学业后,他于1933年10月移民到英国以避开纳粹的统治。在曼彻斯特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作短暂逗留后,贝特于1935年来到美国的康奈尔大学。

贝特对核反应的研究使他于1938年发现了恒星产生能量的原因。在所谓的‘碳-氧-氮’循环中,这些元素依次获得四个氢原子核,然后释放一个氦原子核并迸发出能量,而碳原子则在其中有效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基于上述这些发现以及他在核物理学方面的贡献,贝特于1967年被授予诺贝尔奖物理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特领导着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研究小组。该实验室是曼哈顿计划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大本营。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计算出铀_235维持裂变反应以驱动原子弹爆炸力的临界质量。

当贝特于1945年7月168目睹了在新墨西哥沙漠的特尼狄试验场进行的第一次核爆炸之后,贝特承认自己只关心试验的顺利进行,而没有关心这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他辩解说:我不是哲学家。”但在战后,贝特加入了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原子能科学家紧急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是教育公众了解有关原子能的知识。紧接着,他又积极倡导限制对核武器的进--步研究,并为推动核能的和平利用作了不懈地努力。他参与了对白宫的游说,促使白宫于1963年取缔了大气核试验,以及在1972年取缔了反弹道导弹系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