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人士梁从诫先生在一次谈及环境保护时举了一个他自己的事例。“当许多民间环保人士正在热衷于保护可可西里的野生藏羚羊、反对盗猎的时候,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教授竟当面问我:‘就算藏羚羊都灭绝了,又有什么关系?’我一时语塞,只能反问一句:‘那大熊猫都灭绝了,又有什么关系?’那位教授也无言以对。”

不料这个事情被另一些人用来讥讽像梁从诫这样的环保人士是伪善,对为什么要环保,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没有科学的认识。同时也嘲笑这些环保人士连基本的环境学和生态学知识都不具备,还要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大自然的代言人。

多样性的简单证明

姑且不论不懂某某学和某某学能不能参与和进行环保(至少不符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只是因为某人对某一问题一时不能做出合理和圆满的解释就加以嘲笑,也离所谓的北大精神甚远。当众念错了字或说错了话,是不值得公开嘲笑的。

要回答为什么要保护藏羚羊,既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是一件复杂的事。为了能理解,就先从简单的说起。一言以蔽之,保护动物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存。当然这只是从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上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显得不那么厚道。所以,实际上更深层的理由是,让所有生物都有一条活路。你要生存,也得给他人留条活路。也就是说,人要生存,也要让动物活着(live and let live)。如果不让动物活下去,也就没有了生物多样性。那么,人类也会活不好,或更麻烦一点,活不长。因为,人类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种物种,必须依赖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物圈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人类离开了生物多样性会活不好的问题,爱德华 · 欧 · 威尔逊在其《生命的多样性》中早就有论证,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离不开生物或物种的多样性。比如,水蛭是一种吸血虫,但人类可以从中提取抗凝血物质以治疗血栓、心肌梗塞、卒中等心脑血管病;遥远的安第斯山谷里有一种稀有的甲虫,可以分泌一种治疗胰腺癌的物质;马达加斯加的粉红长春花可用于治疗白血病;云南的紫杉提取的紫杉醇可以治癌;一种蚊草含有合成阿司匹林的物质!!水杨酸等等。如果这些物质都如同藏羚羊一样被人类消灭了或用尽了,人类的日子必然不好过。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藏羚羊消失了人类会怎样不好过,但时间会给我们以证明。正如今天紫杉醇、粉红长春花、安第斯山谷稀有的甲虫正在消失时,人类便缺少了很多珍贵的药用资源一样。

至于人类离开了生物多样性至少活不长的例子目前还没有很典型的例子,但是也快了。比如,我国长江口每天要排放5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远远超过了河水的自净能力。在人类的污染下,导致长江口75%的水域采集不到底栖生物。而依赖于底栖生物的凤尾鱼、刀鱼和鳗鱼等由于得不到食物也数量锐减。底栖生物和凤尾鱼、刀鱼等又是中华鲟、白鲟、白暨豚、胭脂鱼的食料,也因此后者几乎濒临灭绝。又由于凤尾鱼、刀鱼和鳗鱼等经济鱼类的消失逼迫长江口的渔民无法再以捕鱼为生。比如,有100多年历史的上海长兴岛海星渔业村有70多条专业渔船,现在有50多条因无鱼可捕而被迫停港。当地渔民虽说还不至于活不下去,但也必须转向其他行业了。

所以,当如同藏羚羊更多的动物在人类的贪婪和疯狂偷猎之下消失之时,也可能就是人类活不好或活不长之始。

食物链和生态系的启示

保护动物或保护自然往深层次说,当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因为只有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地球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时,才会让人类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获得可持续发展,并能生生息息,良性生存,也使地球上的所有资源获得可持续或再生利用。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不能脱离与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生物的相互依赖关系的。以食物链为例,有三种类型:一是捕食链,从植物开始,小动物吃植物,大动物吃小动物,形成捕食链;二是寄生链,是从大动物到小动物(寄生虫总是比宿主要小);三是腐生链,即从死物到微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这三种食物链又形成一个有机的食物网,产生了熟语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的循环生态环境,而人则处于这个食物链的最上端或终端。因此,这中间任何环节或链条的断裂不仅仅会影响到人的生存,也危及到层层相依的生态系的循环和发展。

从食物链再往大的方面讲,就是生态系或生态圈,其中的各种要素也相依为命,共生共存的。在一个生态系中,包括生物与无生物、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至少有四个要素:一是无生命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二是生产者,如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浮游植物;三是消费者,如动物,分为食草和植物的初级消费者,依次是肉食的次级消费者,捕食初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又捕食次级消费者等;四是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它们把死亡的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也就为绿色植物提供了养料和食物。实际上,这四种或更多的要素也就形成了层层相依,环环相扣的链条。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条或一个环节,这样的生态就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可持续发展或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失去了生物多样性,不仅人无法生存,其他生物也生存不好。

这也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要保护藏羚羊、熊猫以及许多并非与藏羚羊、熊猫那么“宝贵”的动物了。当然,只是藏羚羊一种动物的消失可能对人和生态还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这样的动物消失多了,必须会对整个生态圈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而保护一个物种不至于灭绝的基本条件是,50!500个个体,这才能维持种群的正常遗传,不至于灭绝。具体地说,50个个体以上的种群只能延续较短的时间,如果某一物种要健康地长期生存,至少需要一个具有500个个体的种群。这也是对环境保护、动物或其他生物保护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人与生物圈计划

正因为意识到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对于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1年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Man and The Biosphere),这个计划更深刻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目的简单地说,是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围内,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以及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基础。而且要预测目前人类的活动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从而增强人类有效地管理生物圈自然资源的能力。换句话说,无机物、植物、微生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组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个多样性和参差多态的生物圈。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就有理由维护这个生物圈,让其永远充满生机和有效地循环再生,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生物圈计划就是要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创造一种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相互协调,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相互和谐或照应的模式。

人与生物圈计划当然是随时代和人类生活发展而制定的,因而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这个计划的前20年主要关注的是14个领域,比如,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系统、温带和地中海型森林景观、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山地和冻原生态系统、水域和海岸带、岛屿生态系统、城市、自然保护和环境污染等。

人与生物圈计划同时强调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并成为自然的主宰。同时人与生物圈计划也并非只是讲保护,或为保护而保护,而是在保护的同时要探索持续利用和公平享用自然资源的有效之道。也就是说,要走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生物圈计划也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包括了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内容,这样才算是完美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人与生物圈计划迄今已经实行了35年,在全球有97个国家的459个保护地纳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中国建立了26个生物保护区。这些保护区都执行了三个功能:一是保护功能,确保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变异得到保护;二是开发功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保持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三是后勤功能,即提供有关当地、国家及全球范围的保护和发展的研究、监测、教育和信息交流的支持。

人类与其他生物共生的生态是环环相扣的系统,而每一个环节又是由生物的多样性来保证的,比如在食草动物这一环就不仅仅是藏羚羊,还有野兔、野马、野牛、长颈鹿、斑马等等,在这一环节中的某一个局部因素的消失,都会给生态系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当然也危及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上述方方面面的内容,已经足以解释人类为什么要保护藏羚羊、熊猫,以及许多并非与藏羚羊、熊猫那么“宝贵”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包括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生活的另一种概括: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