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嵘这一阵非常忙,一周不到的时间里两飞北京,原定对他的采访时间只得一变再变。也难怪,这位现年35岁尚缺几个月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室主任、研究员,近一时期正在忙碌的事情与我国首次探月计划——“嫦娥工程”有关。周日的上午我们终于有时间在上海技物所第二研究室舒嵘的办公室里见面。从访问者的角度看,舒嵘是一个非常配合的被访者,他了解了我所想知道的内容后几乎无保留地提供了我想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尽管离开大学踏上社会已有十几年时间,但在舒嵘身上还难能可贵地保有学生时代的真诚,对人的信任。
从小在科学院的氛围里长大
舒嵘告诉我,他父母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理工科专业毕业的,父亲念的是浙江大学物理系,而他母亲就读的是上海交大机械系,工作单位同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小就在光机所集体宿舍的环境里长大的舒嵘对他父母的实验室,对那些实验仪器毫不陌生,时间一长,他还认识了不少所里的科学家叔叔、伯伯,其中有王之江、王育竹等一些中国光学界的著名科学家,只是由于年少,他还不知道这些科学家的名声之重。
若干年后当他自己走上了与光电技术有关的研究之途时,追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才倍觉儿时在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集体宿舍度过的那段时光是多么令人怀念!可能与在这种特定氛围里成长的经历有关,舒嵘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最终还是确定了合肥工业大学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回首自己当年走过的路,舒嵘说,在合工大这四年学到了很多东西,除了机械、电子学等专业课,学校对英文也抓得很紧,理论力学、计算机原理、物理基础等几门课的板书、笔记、考试都规定只许使用英文。此外,学校对语文也有要求,舒嵘说他至今记得当时的系主任力陈语文对大学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若缺乏良好的语文训练,断然成不了一个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大学毕业设计阶段,根据毕业课题要求,舒嵘和几个同学组成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设计了完整的数控车床,并绘制了从总装图到零件图的整套图纸,加工人员按照这套图纸就能施工,并且还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程序。舒嵘说,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让他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都能用得上,也对他日后在技物所能很快地上手助益甚大。
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90年代初起国内出国留学热很盛,出国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92年毕业时的舒嵘也面临这一问题,当年许多光机所的同学和朋友基本上都选择了到国外留学,甚至自己的父母也在这样考虑。但是舒嵘有自己的想法,反复考虑后他觉得自己当时并没有想好为什么要出国,他不愿意为出国而出国。就这样,舒嵘选择留在国内发展,并把科学院作为首选。
有人会觉得进了中科院离科学家就很近了,儿时就受到科学群体氛围影响的舒嵘确曾有过当科学家的念头,但同样在经过对自己作了客观分析后,他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工科,做一名工程技术专家,而不适合做主要遨游在基础理论研究海洋里的科学家。也是在这一判断下,他选择了在工程技术方面有强大实力的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在父亲的帮助指点下,并经过技物所专家委员会严格的面试,舒嵘最终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结缘。
机遇和个人的努力都很重要
舒嵘一到技物所就被分到第二研究室,这一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航空遥感技术,利用成像光谱、红外成像、激光探测等遥感手段测量和绘制各种专题图和地形图,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的室主任是后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薛永祺研究员。当年本科阶段独立设计的扎实训练使得舒嵘一到技物所感觉上手很快。第二年,按照当时对部分863成果能实现市场化转化的要尽可能实施的要求,舒嵘所在的二室共有8位科研人员组建了一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舒嵘是其中唯一的小青年,在薛先生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了为期3年的改革探索。
回溯当年经历,舒嵘觉得那段时间对自己的锻炼很大。当时他们承接了有关部门委托的机载三通道扫描仪、机载激光三维成像仪、机载推帚式高光谱成像仪等研制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舒嵘更多地与电子学打起了交道。当时公司里8个人大小事情一起商量,确定了的事情马上干。在这样的环境里,舒嵘感觉能学习到很多东西。样机研制出来以后都要用“运五”飞机作机载实验,尽管开始时每次上机都因为颠簸得厉害而忍不住呕吐,但舒嵘坚持着决不轻言放弃。
也正是由于那时打下的基础,以后当他到马来西亚执行双方合作项目,一次在执行机载实验时突然遇到机器故障,所有数据不能显示,马方人员劝他返回到地面待检查出原因再进行实验时,舒嵘凭着自己的实战经验,在不停航的情况下很快检查并排除了故障,任务圆满完成后获得了马方同行的高度赞誉。
在重大项目锻炼中不断成长
98年起,在工作了6年后,舒嵘开始以在职身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是薛永琪院士,除第一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集中学习基础课,其余时间均在技物所边读学位边工作。2000年,第二研究室接下了一个863项目的子课题,是研制海洋赤潮监测成像光谱仪,该课题由舒嵘带着几个学生一起做,这也是他首次以相当于课题组长的身份带领一支队伍一起干,一年时间里,从光机电各个部分的研制到最后的飞行试验都是舒嵘独立承担的。
2002年,第二研究室申请并获得了863“十五”重点课题“机载高空间分辨力、高光谱分辨力多维集成遥感系统”,这项总经费达1860万的项目是技物所第一次在航空领域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课题。舒嵘作为课题主要参与者,不仅受到了与专业相关的更多锻炼,而且还得到了不少有关外单位协作、产业化推广等方面的训练。
舒嵘是2002年申请并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资助的,不久后在偶然的机会承担了探月的激光高度计这一项目。本世纪初,中国宣布了三阶段的探月计划,即后来所称的“嫦娥工程”,其中第一阶段是在2007年由月球探测器实施绕月探测飞行。2002年中科院探月应用系统总体部提出在CE-1卫星上要配置高度测量仪,有关研究机构在到底采用微波高度计还是激光高度计上发生激烈争论,最终经欧阳自远院士等专家力陈,有关方面最后决定采用激光高度计。
舒嵘记得当时(2002年)还在青岛出差的他接到王建宇所长通知,要他马上赶到北京答辩。尽管这是一次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的匆忙应战,但凭着技物所在航天和机载激光测距方面的长期积累,最终他们拿下了该项目。如今这一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将要完成样机。舒嵘告诉我,通过激光高度计这一项目,技物所与国内许多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为航天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有关激光高度计的意义及其延伸用途,请参见本期舒嵘撰写的文章)。
访谈中,舒嵘称自己比较幸运,机遇对自己比较眷顾:他以本科生身份进入中科院研究所,不久即挑起科研担子,33岁刚到就被评为研究员,今年开始已经正式担起研究室主任的担子。言谈中,他非常感激技物所的环境,感激薛永祺院士和其他前辈对他的培养。而在我看来,除了以上条件外,舒嵘本人对自己的定位比较准确,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岗位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熏陶有关。愿舒嵘的成长之路对现今正在就读的工科学生们有所启示。
[江世亮采写自200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