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科普促进中心主任,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政策、科普发展战略与理论的研究。本文是他在2005年“城市科普发展国际论坛”上所做报告的摘要。

未来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城市的世界。社会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以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现代意识。这就为作为传播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要手段的科学普及,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的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促进人的现代意识的提高提出了新的命题。

当前世界科普发展的五大新趋势

1. 科普开始纳入政府的战略目标。美国早在1972年就开始调查公众科学素养,并把它作为“美国科学和工程指标”之一。欧盟1992年根据“第五框架计划”中提高公众科技意识的计划,也开展了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2. 科普队伍不断走向职业化。主要发达国家科普队伍的职业化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科技博物馆和大众传媒科普日益繁荣的结果。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由科技类场馆职业工作人员、科普内容产业创意人员(包括科普作者)、非营利科普机构从业人员等组成的专门从事科普工作的职业化队伍。

3. 科普的休闲娱乐功能日益显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休闲和娱乐功能在发达国家正在被开发出来,科普旅游产业和科普文化产业逐渐崭露头角。美国传媒娱乐业的产品出口已成为仅次于军火的第二大出口行业。

4.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形成世界性潮流。从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2061计划”,到1995年美国研究理事会完成《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场从美国开始的科学教育改革运动己在全球蔓延。

5. 开始了科学家与公众对话的时代。从2002年开始的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将“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列入欧洲研究区项目,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于是出现了许多科普活动新形式,如科学商店、科学咖啡厅、公众论坛、公民预见、共识大会等。

科普发展的三个阶段

科普是一个历史的、必威在线网站首页网址 的概念。从公众参与科普的程度变化、科普的内容变化到科普的形式变化,我们认为科普经历了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和公众参与科学阶段。

科普在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与科技创新形成一体两翼,共同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率先实现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担负起面向公众进行科学启蒙,张扬科学理性,培育科学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在构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快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等方面有更大作为;通过培养从事科学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等,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良人力资源,同时通过形成知识型文化产业,直接贡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现阶段城市科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观念问题:科普自身发展理念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科技界、教育界等对科普战略地位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度。不少人对科普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科普的认知水平上,不仅对科普阶段性发展的环境和特点缺乏充分认知,甚至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内涵和目标也缺乏理解。这就给科普工作的超前规划和加速发展带来了困难。

体制问题:体制性障碍造成科普资源的分割教育、科技、文化等体制性的分割,造成科普资源的分割,学校科技教育的模式与现代科技在现实中的发展脱节。体制性障碍的典型是科普与文化管理体制缺乏整合。其后果之一就是电视科普功能的萎缩。据美国1997年统计,美国人均一年看电视432小时,其中72小时是科学节目,占16%。我国现有科技节目占电视播放总量的比例不到1%。

能力问题:社会资源尚不能进入科普领域人才:人才缺乏的实质是科普社会化运作主体单一,主要靠政府和准政府性质的机构推动,没有形成政府、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结合多主体的社会结构,不足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不足以促进科普从业人员的职业化。

设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仍显落后,几乎很少具有规模效应。

美国约每50万人享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馆,而在我国的城市几乎是几百万人乃至几千万人享有一个。

产业:发展现代科普需要有相应的科普文化产业基础,特别是内容产业。由于目前上海科普基本缺乏相应的内容产业,因此制约了科普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推进未来城市科普发展战略方向的思考

科普的发展应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普根本宗旨,以科普能力建设为中心,以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为载体,加强科技团体、大众传媒和学校等的科技传播与教育功能,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一手抓科普思想观念建设,一手抓科普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公益性科普事业的主导地位,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公共科普服务,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科普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兴办科普的局面,推动科普工作向现代阶段发展。

1. 在发展主线上,实现从普及科技知识为主向“四科”并举、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转变。改变以往单纯知识普及的传统,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特别需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

2. 在发展重点上,实现从科普活动为主向全面的科普能力建设的转变。科普能力建设本质上是发展科普资源,大致包括科普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大众传媒网络、科普组织与人才队伍等要素。

3. 在发展形态上,实现从单纯的公益事业向公益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补充的转变。这将成为未来科普发展的主要形态。

4. 在传播手段上,实现从传统的科普手段向信息化和传媒化为主要手段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普进入了“公众参与科学”阶段,从而对现代科普的理念、内容,技术、手段和方式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5. 在科技教育上,实现从学校与社会教育相分离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科普必须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之中,包括职业前、职业中和职业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科普的对象人群。

上海青少年科技馆探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