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多所大学的科学家宣称,太阳可能也曾是某个双恒星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太阳可能拥有过一颗伴星。之后,不知是何原因,这颗伴星逐渐远去,只留下太阳“独守空房”。有关成果的论文发表在5月份出版的《发现》杂志上。
科学家们是利用不久前发现的“赛德纳”小行星所拥有的独特运行轨道推算出这一结果的。据介绍“,赛德纳”的椭圆形轨道似乎被某种外力拉长,公转周期长达1. 2万年。科学家认为“,赛德纳”和柯伊伯带中那些运行轨道怪异的小行星可能受到了某颗未知恒星的吸引。
科学家们认为,这颗未知恒星并非仅仅是从太阳附近“路过”,而很有可能是太阳的一颗伴星。“赛德纳”之所以会拥有一条非常椭圆的轨道或许正是受到了该恒星与太阳的双重作用。“赛德纳”最初曾是一双星系统的卫星,在数10亿年前,其轨道受到的拉伸程度比现在更为严重。而在未知恒星逐渐远离后“,赛德纳”的轨道才开始逐渐变圆——目前这一变化仍在持续之中。令专家们感到困惑的是:那颗未知恒星现在究竟身处何方?
治疗耐药性结核病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方法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可能会感染更多的耐药性结核杆菌。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导致这种结论的有力证据。喹诺酮类抗生素常用于杀死对传统药物有耐药性的结核分枝杆菌。这类抗生素主要通过切断细菌DNA的方式来杀死细菌。但是低剂量的喹诺酮类抗生素不会杀灭结核杆菌,反而可能会大大增加这种细菌DNA的突变概率。这样一来,它就可能进化成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完全耐药性(无论剂量大小)的细菌。
科学家发现,当结核杆菌在低剂量的环丙沙星(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环境下生存时,它们会激活一个叫做SOS的DNA修复系统。然而,就在这一系统修复DNA的同时,也常常导致基因突变。也就是说,如果耐药性结核病人的治疗没有达到足够的疗程和服用足够的药物剂量,那么在他体内的结核杆菌很可能变异为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其他抗结核药物都具有耐药性的强大细菌。
香烟中残留杀虫剂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化学家首次发现香烟烟雾中含有的杀虫剂成份已经达到危险水平。在美国环保署批准烟农使用的杀虫剂类农药中,经发现,这些杀虫制剂会对人类的早期发育、生殖和其他的生理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有3种杀虫剂被怀疑为会对人类的内分泌系统构成毒性,有2种杀虫剂已经被确定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科罗拉多大学采矿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电子单色仪-质谱联用技术首次检测到香烟中含有杀虫剂成分,而且在大批的试验香烟和商业香烟样品中发现了致癌性物质。
科学家发现,农民在种植烟草时所使用的杀虫剂最终会残留在烟草中,当烟草被制成香烟经人类点燃时,其中残留成分的10%仍然能够保持在香烟的烟雾中。目前在香烟中所发现的杀虫剂类农药主要有氟节胺、除草通以及氟乐灵等。
新型节能控制装置
美国仁斯利尔理工大学照明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易操作、低成本的节能控制设备,科学家把它被命名为日光转换器(DaySwitchTM)。
传统的控制设备通常用一个传感器控制多台电灯设备;而新开发的控制器采用了单控调节方式,每台电灯都由对应的传感器控制,操作方式更加灵活简单。
和同类产品相比,日光转换器还有生产成本较低,安装简单方便,充分利用自然光等优点,因此更加节能,推广这种产品是减缓电力紧张的最佳途径之一。据美国能源部估计,灯所消耗的电能大概是美国商业行业电能总消耗的四分之一。
CRP蛋白与心脏病的治疗
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和感染等症状的一个临床标志物。但它与受损的细胞结合,能激发其补体(即参与免疫反应的血清蛋白复合物)。但由补体调控的炎症反应会加重心脏组织的损伤,这意味着,CRP升高的病人,其心脏病发作、卒中、猝死及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科学家通过人类CRP在一个急性心肌梗塞的大鼠实验中发现,人类CRP会加重大鼠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情。然后,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专门抑制CRP的小分子抑制剂——这种称作“回文结构”的化合物的5个分子被2个五聚体结构的CRP分子结合后,完全阻断了人类CRP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大鼠身上的不良作用。该实验说明,通过早期治疗手段抑制CRP,也许对心脏病患者有好处。近期《自然》杂志发表了该成果的论文。
2006年生态学最高奖——泰勒奖
正如那些音乐与电影艺术的追求者向往格莱美与奥斯卡一样,积极进取的环境科学家们也将目光瞄准了生态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泰勒奖。今年获得这个奖金为20万美元的泰勒奖的是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水资源技术专家大卫 · 欣德勒博士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水文研究院负责人伊戈尔 · 西克洛曼诺夫。
欣德勒博士一直被称为是“政府耳朵边上的环境窃听器”,他最著名的课题是对酸雨以及淡水湖中磷的研究。西克洛曼诺夫提出了饮用水危机的问题。奖励委员会认为,这两位获奖者为保护地球的水生资源作出了巨大而关键性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环境政策的制定。
濒临死亡体验是幻觉?
美国神经学研究院学刊《神经学》4月9日发表的一份科学报告提供证据显示,濒临死亡体验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生物性体验,而并不是所谓的灵魂出窍或者上天堂。
濒临死亡体验是指生命垂危的人的一系列感受,包括感觉离开自己的身体、触觉异常敏锐、看到强光和感觉平和安详等等。美国肯塔基州大学的神经学专家凯文 · 尼尔森教授认为,濒临死亡的人容易陷入一种类似做梦的状态。这个时候,大脑里活跃的区域和人在做梦时活跃的区域是一致的。但尼尔森同时认为,不能把濒临死亡体验和做梦等同起来。
尼尔森曾经把55位有过濒临死亡体验的人和另外55位没有这种体验的同龄、同性别的人士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有濒临死亡体验的人,体内有一种睡眠-清醒的机制,但这两种状态的分界线并不是那么清晰。而且,他们的做梦状态(此时眼球急速转动)能够侵入正常的清醒状态,此时人感觉有意识,但是不能动弹(即“睡眠瘫痪”)。在有过濒临死亡体验的人当中,60%的人曾经有过“睡眠瘫痪”的体验。尼尔森解释说,由于这个时候大脑“关掉”了身体活动的功能,肌肉失去了张力,因此会容易令患者产生自己正在死亡的感觉,同时也会令旁观者觉得患者的生命确实在渐渐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