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聚首之时,一些前诺贝尔奖得主用蜡笔和纸板诠释着他们的突破——

  倾毕生之努力而获奖的作品是否能用简洁的文字和线条表达出来?摄影师沃尔克·史蒂格(Volker Steger)认为是可能的——他说服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拿起蜡笔在空白的纸板上勾画出自己的发现。早在2005年的春天,当史蒂格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从德国慕尼黑出发,穿越瑞士阿尔卑斯山去意大利米兰时就开始构思这个想法(行程300英里)。他拍摄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包括碳60球形分子——即巴克敏斯特富勒烯,简称足球烯——的发现者之一小罗伯特·柯尔(Robert Curl,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鉴别出胚胎发育控制基因的克里斯蒂娜·N·沃尔哈德(Christiane Nsslein Volhard,1995年生理学-医学奖得主)等。
  科学家的艺术作品往往勾画出意想不到、却颇具个性的细节。柯尔对足球烯构建的描述隐含着对这一分子命名的不同意见。他赞成用“soccerene(英式足球烯)”这一名称,因为它的形状像英式足球(soccer),但共同获奖者、英国人哈罗德·克罗托(Harold Kroto)爵士却不赞同这个名称。后者坚持认为,既然这项运动在英国被叫做football(足球),那么此分子就应该被叫做“footballene”(足球烯)——最终人们把它以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著名网格球顶命名为富勒烯。
  有些被采访对象在开始时觉得难以下笔勾画自己的获奖发现。因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而与他人共获198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杰克·斯泰因贝格(Jack Steinberger)说“:我研究物理学是因为从中找到了乐趣。”继而他回忆起自己在德国度过的童年——他在13岁那年为了躲避纳粹而作为难民于1934年离开了德国———以及1948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历。在那儿,他经常遇见爱因斯坦(Einstein),但从不敢跟他搭话。最后,他勾画出的不是自己获奖的发现,而是一种亚原子粒子(即中性π介子)的早期计算结果。

图片1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做恰恰能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诗人洛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欣然在现场赋诗一首来诠释自己的思想。诗的标题是“轨道对称原理支配化学反应的方式!”(洛德·霍夫曼因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从而发展和完善了分子轨道理论而获诺贝尔化学奖——译注),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轨道究竟为何物?位置由电子所处。
  电子缘何需位置?天生向核本性痴。
  闻之似觉挺浪漫,思来其实不灿烂。
  话题无论多严肃,轨道亦若电子酷。

图片2

  霍夫曼与福井谦一(Kenichi Fukui)因对量子化学做出的贡献而分享1981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两位科学家分别独立地揭示了原子“前沿轨道”中松弛结合的电子决定着化学键价。霍夫曼所画的简图显示,分子的两端是如何以特定的方式旋转,便于电子互相交错并互相增强从而形成新的键价。
  有的人则选择了简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仅仅写出了公式而已。史蒂格发现,尽管他的采访对象才气横溢,但他们在开始时好像都找不到头绪,这使史蒂格觉得颇为惊讶——也许是因为他们很少被要求作画的缘故吧。史蒂格说:“有趣的是他们都问我‘我该怎么做?’,诺贝尔奖获得者居然向一名卑微的摄影师请教,真让我觉得很有趣。”
  德国马普学会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Hnsch),6岁时受其父亲的启发开始对光产生了兴趣(在火焰上撒盐后蓝色火焰即刻变成黄色)。58年后,亨施与罗伊·格劳伯(Goy Glauber)及约翰·霍尔(John Hall)一起分享了200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通过激光阐明了原子的颜色及其精细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可用于制作精度极高的原子钟。
  德国马普学会发生生物学研究所的克里斯蒂娜·N·沃尔哈德选择以果蝇为对象,研究生物体从卵发育为胚胎、进而发育为成体基因的过程。作为绘画老手——尽管她给自己的《赋予生命》(Coming to Life.卡尔斯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作所有的插图——她还是发现很难对所画的果蝇做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果蝇翅膀上有美丽的蓝色调,用蜡笔无法将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杰克·斯泰因贝格说,“我对自己所画的这幅画还是有感情的”。因为它开辟了一个被称为“异常”——即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亚原子物理学看起来如此奇特的一些数学巧合——的领域。该图是他在1949年画的,预言中性π介子会衰变成两个光子。一年后,斯泰因贝格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用加速器验证了这一预言。
  考考你:能猜出哪幅图是由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画的?

图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