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之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80ppm(ppm表示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这个浓度让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灵万物感到比较适宜。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能够保存地球表面的热量,否则地面热量都将逃逸到太空中去。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使那时的地球平均温度保持在14摄氏度左右,人类文明就在这个浓度设定的“恒温器”中孕育发展。我们根据这个气温选择建设城市的地点、种植庄稼的种类以及赖以生存的水源,甚至在高纬度地区的季节变换中,人们都根据这个平均温度来调节心理适应能力的。

当人类开始用煤和石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动力以来,地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开始从280ppm持续上升。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开始测量二氧化碳浓度时,已经达到了315ppm,如今更是高达380ppm。尽管每年增加的量似乎不算很多,但是二氧化碳收集的热量却足以使全球明显变暖。地球平均温度已升高了0.5℃。我们无法精确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多少就会对地球产生何种影响,但是目前所见到的一切都表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已使地球明显在变暖:地球上所有的冰都在开始融化;季节变化和降雨模式在改变;海平面在上升。

无论我们现在采取什么措施,全球变暖还将继续下去,因为大气中多余热量的全部释放有个延迟时间,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充分显示出会有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无法阻止全球变暖的继续。我们的任务并不那么令人鼓舞:尽可能地遏制危害,防止情况完全失控。即使要做到这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直到不久以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表明大灾难到来的临界点在哪里,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情况似乎明朗了一些,一系列的报告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450ppm是一个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极限点。

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超出了这一极限,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格陵兰岛冰川和南极西部冰原将会全部融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平面大幅度升高。450ppm只是一个最乐观的推测(它不包括其他含量较少温室气体的影响在内,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不过仍不失为世界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然而,这是一个在快速移动的目标,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继续以每年百万分之二的速度增加,那么我们能够争取的时间只有二三十年。

这道数学题虽并不复杂,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紧迫之感。目前只有欧洲和日本减少了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使如此,也还没有达到他们自己所定的最低目标。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四分之一的美国,其排放量还在持续上升,到2020年,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20%。中国和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大量增加,人均排放量虽低于美国,但是中国和印度人口众多,其经济发展也异常迅速。这种种情况将使得世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景显得更为暗淡。

要避免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的大灾难,我们要做的是:迅速并持续地减少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给予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技术转让,使得这些国家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不必以大量的煤为燃料。

寻找新的能源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氢燃料、乙醇汽油等。一些新技术也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环保节能型汽车、风力涡轮机、乙醇等生物燃料。还有其他一些新的设想,如能将二氧化碳在排放中分离的燃煤技术。

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燃烧矿物燃料来得那么方便简单,这一事实会令人们不愿放弃已经拥有的矿物燃料,而代之以昂贵又复杂的替代能源。当然,在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能够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而一旦完善后,将会是一些一流的系统,比如风车建造起来之后,风力就是免费的。但在最初的10年里,需要先建起40万个大型风力涡轮机,这是能够做得到的,只是要有一笔较大的先期投入。在这方面,也许应该仿效德国和日本的做法,政府给予屋顶上装太阳能面板的住户以适当的补贴。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当然这种改变并非那么容易。比如,空中旅行和空中运输是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加的一个世界性因素,美国人从世界各地订购食物,根据一项调查,平均每一口食物都要在空中旅行2414公里才能到达美国人的嘴边,等于说这些食物是以浸泡在汽油中的代价来到美国的。许多人为了方便,喜欢自己开车,而不愿乘公交车,尽管家庭平均人口越来越少,但住房却越来越大,电视机也越造越大,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人们是不是应该深思,是否需要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呢?

如果燃煤和汽油的价格更贵一些,如果1加仑汽油的价格中有一部分能够体现其巨大的环境代价,那么我们中许多人会选择驾驶小型汽车,就像欧洲人所做的那样,或者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换骑自行车。

总之,全球变暖是人类有史以来所面对的最大考验,我们是否准备迅速而持久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给予后代子孙一个能够生存下去的世界?如果我们有这个愿望和决心,那么新技术和新生活习惯将会给我们带来希望,但是我们必须加快行动,早作决断。未来会怎样无法保证,希望就像一扇半开着并且正在迅速关闭的窗户,但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