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一专家小组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将会破坏现今生存在地球上最寒冷地区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更持久的干旱,更猛烈的降雨和洪水灾害(季节性降雨和冰雪融化),以及由动物和昆虫传播的疾病突增等影响着世界上的各类生物群体,尤其对动植物种类的影响可能更为剧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可能使一些物种最终消失而使另一些物种开始迁徙。最终,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大部分是通过生态系统进行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卡内基学院地球生态系主任克里斯·弗尔德(Chris Field)在一份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学家卡米尔·帕密森(Camille Parmesan)认为,如果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升高1.8℃,也就是达到IPCC设定范围的下限,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尙有可能得以保留下来。她说,倘若气温的升高远超过这个限度,那么“我们就将进入一个地球长久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境况。在气候变得很暖的情况下,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物种进化也将停止。”事实上,20世纪的地球气温已经平均升高了0.7℃,至今为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变相对来说还算是良性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植物动力学的约翰·威亷斯(John Williams)表示,如果温室气体继续在IPCC所设想的“正常”范围内聚集,这才是让人真正担心的。威廉斯和他的同事们最近计算过,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那么,地球表面约48%的范围内将失去现有的气候特征。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地球的两极附近和赤道的高纬度地带。与此同时,地球上约12%~39%的地域将进入被专家小组称为“异常”的较为炎热的区域。
怎么个异常法呢?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预测,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美国西南部所经历的长期干旱也许就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了;相反,很可能是亚热带干旱气候地带向西北延伸的一个迹象。如果这个团队的预测正确的话,那么,西南部的气候状况通常会像干旱天气或者干旱尘暴区那样干燥。
许多专家赞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影响都是不利的。高纬度地带将经历一个较长的生长季节,大气中不断增强的二氧化碳浓度已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植物的生长,至少目前如此。但是,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树木、灌木和草类所需的水土养料远远超过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强,植物会因吸收过多的营养而停止生长。
即便植物在春季吸收了过量的养分,到了夏季如果气候变热的话,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甚至干枯而死,这样的情况将会出现在地球的许多地区。
同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更加微妙的结果。如英国新汉普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树木会因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而释放出更多的碳氢化合物。科学家知道,当这些碳氢化合物与来自火力发电厂的氮基气体相遇时,会给已经饱受污染的大气带来更多的微细浮尘(如烟雾)。现在新汉普郡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研究这些过量的碳氢化合物会对大气质量造成何等影响。
到底怎样才能关掉它
全球变暖威胁北极熊的生存
正如帕密森教授所说的那样“:在总体上,气候变化就像我们所感受的那样,世界上59%的物种也已经作出了反应,这种反应体现在所有不同种类的生物群体之间,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或高山之颠的70%左右的物种已经灭绝,当暖和的气候向高纬度地区和高地蔓延时,已经适应了寒冷环境的生物便无法继续生存。其他的一些生物,如北极熊其生存也受到了威胁。
在另一些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打乱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如研究人员发现,加利福尼亚的一些野生禾木科植物的开花期推迟了,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其他野生草本植物的开花期却提前了,进而迫使植物间为了养料而展开竞争,最终改变生态系统的原有特征。
研究人员同时也在关注各大洋鱼类廻游方式的变化。美国迈阿密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的克里斯·朗顿(Chris Langdon)说,珊瑚礁褪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否有关尚存争议。目前无法证明珊瑚礁褪色的状况比以前更加糟糕。
然而,作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一个副产品,海水酸化的趋势逐渐明显,这对浮游生物、珊瑚礁等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有科学家认为,由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水的化学改变,其过程可能延续上万年直至数十万年。
不过,如果人们对此问题给予一定的关注,某些生态系统还是有可能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得到部分恢复。如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海平面保持低水平速率上升的话,湿地就能与之同步生长,从而为抵御风暴潮提供一个缓冲地带,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庇护场所。这一研究组的负责人马特·科旺(Matt Kirwan)说“:湿地并非注定会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