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位名叫潘卫国的来自江苏启东的17岁青年考取上海电力学院,在该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念了4年以后又留校工作2年,这6年的学习工作生涯使他对母校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以至于在其后去浙江大学能源专业念了6年多的硕博研究生后,在选择自己的去向时首选的就是自己的母校——上海电力学院。在他看来电力学院虽然规模小一点,但特色鲜明,在动力、电力、自动化和环保,特别是水处理方面已经形成特色和优势,他觉得在电力学院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专业的这位年轻学子在努力工作后得到了母校应有的回报:在以讲师身份工作一年半后就被破格晋升副教授,并担任动力系的副主任;仅仅两年后的2000年4月,他再度得到破格待遇,经电力部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聘为教授。其后他调任学校科研处。今年潘卫国的名字再度出现在2007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入选者名单,正是这一机缘促成了我和他的相识、交流,也有幸了解了他的经历和现在的工作状态。

潘卫国在介绍了自己的以上经历后坦陈当时能在两年内再度破格晋升得益于启明星计划的培养。1998年底,潘卫国关于动力系统的多相流测量工作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能拿到启明星一方面是基于我博士期间的积累,另一方面到了电力学院后开展了与该项目相关的科研工作。在此之前,我在97年拿到了电力学院35万元的大项目。启明星项目起点高,对我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给了我责任感。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拿到启明星项目的。在完成启明星项目的这一阶段我论文的产出很多。”

在电力学院学习工作的经历,加上名校博士毕业的背景(潘的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以及他作为负责人已经承接的包括启明星计划课题在内的两大项目,这些都是北京部里的职称评审专家会二度破格对潘卫国投赞成票的缘由。

到了科研处后,潘卫国和他原有的科研团队一起,在启明星工作的基础上,他于2002年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久也是因为启明星项目的延续,以及电力公司生产现场提高锅炉运行效率检测方面的工作,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潘卫国今年获得的启明星跟踪计划项目侧重于节能减排,特别是几种污染物的联合脱除。潘卫国介绍说,全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氮和重金属的排放对全球变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近年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很大原因是电力生产所致,“作为电力学院,我们责无旁贷。我是搞能源基础研究的,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在减排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做贡献,现在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潘卫国告诉我,他从2001年起就开始做减排方面的工作,先从氧化硫开始,在实验室搞了一套实验装置,接下来又开始从事氧化氮的减排。这两种污染物都是火电生产中的排放物。“我和我的团队所做的工作是从燃烧角度考虑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过风/粉优化配置,改善燃烧过程,降低污染物排放。2005年我们参与了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降低氧化氮排放的项目。”

由于专业和课题研究的经历,潘卫国比较早的时候时就有预感,污染治理势在必行,国家一定会把减排工作放到很重要的位置。由于有这样的意识,潘卫国和他的同事较早地介入其中,申请这方面的课题。在项目支持下,他们的技术得以不断积累,所以能在当下节能减排列为重中之重、全面铺开之际占到一个较有利的位置。

也由于较早介入,潘卫国对整个国际上这方面的发展变化路径比较熟悉。在潘卫国看来,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在减排方面有相似之处,都是经历逐步认识逐个治理的过程。80年代起西方国家对氧化硫的治理就比较重视,氧化氮的治理则是从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比西方国家晚了10~15年,现在不但面临着氧化硫、氧化氮等污染物减排治理,同时又要面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压力。所以,“我们的减排压力非常大,加上时间紧迫,对我们自主创新要求很高。现在氧化硫、氧化氮的指标要求基本与国际接轨,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污染物控制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这对科技工作者的压力和动力会非常大”。“目前我们很多脱硫、脱氮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家加大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如何集成创新大有文章可做”。潘卫国如实相告。

潘卫国告诉我,这次他得到资助的启明星跟踪计划重点希望在两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对有毒污染物重金属汞的减排治理,另一重点是试图在一套装置内将氧化氮及汞等污染物一并脱除。

“现在我们国家对汞作为一种有毒气体的减排尚未排上议事日程。大气中的汞主要也是煤燃烧产生的,一年全国排放约60~80吨,总量虽然不大,但危害不小。大气中的零价汞是很稳定的,它会通过雨雪等进入水体,被水生生物所吸收、积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通过遗传机制进入下一代,导致畸形儿,或起到致癌作用或破坏人的神经系统。国外特别是美国去年已经对汞的排放明确立法,有明确的控制指标。同为汞排放大国,若干年后我们国家也一定会像现在重视氧化氮、硫一样重视汞的排放治理,对此我们应及早行动,抓紧治理。”

汞的排放及其危害我以前听到不多,现在大家关注和议论较多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治理,而潘卫国教授在这个问题上又领先一步,这样的意识及行动速度确实让人心生敬意,这可能也是他为人欣赏的原因吧。

谈到此次启明星跟踪计划的另一特色——研究燃煤电站锅炉多种污染物,特别是氧化氮与重金属汞等联合脱除,潘教授如是相告:“以往国内外脱硫、脱氮都各自有一套装置。我的课题是希望尝试这些装置能否共用?能否通过脱硫装置同时降低氧化氮、重金属汞的排放?”

提出这一设想的潘卫国在实验室工作中已有一些进展。他们的初步研究表明,通过现有技术,添加一些添加剂(如某种催化剂)通过向锅炉通入少量的天然气——甲烷(CH4),可起到某种还原剂的作用。或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潘卫国等在使氧化氮还原成氮气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这一过程对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汞也有影响。这一发现促使他们探究是否能通过CH4的再燃,再结合一些催化剂,达到在降低氧化氮的同时有效降低汞的排放。后来的实验表明,这一工艺确实同时能对氧化硫、氧化氮及汞起作用。正是去年实验室里的上述发现,使得潘卫国成功申报到了今年的启明星跟踪计划。

潘教授告诉我,这几种有害物质借助脱硫装置能搜集和固定起来,这种汞的化合物可固定在脱硫产物里,成为一种无害的固体和可利用的材料。这个过程他们已在实验室里初步实现。接下来,潘卫国和他的学生将到生产现场进行实际利用研究。“这种在一套装置里的技术路线如果可行、并且现场可用的话,那就可为多种污染物控制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说这些话的时候,潘伟国的口气和眼神都非常肯定而有力。

采访归来,我在想潘卫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少小青年在大上海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在90年代一段时间里对人才的渴求,得益于小潘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上海电力学院这样一个规模较小、特色鲜明、求贤若渴的环境,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所以得以两度破格。而今又由于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强烈需求,潘卫国和他的同事、学生又有了更大展示才智的舞台。这一回,潘卫国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我们期待着,也为他们祝福!

[江世亮采写自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