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0日起的3周内,中国的许许多多老百姓,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人们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冰天雪地,什么叫特大雪灾!漫天飞雪、长时间的冻雨伴随着低温铺天盖地袭来,交通、电力顿遭瘫痪,大半个中国的百姓生活受到影响??相信不用多久,这场历史罕见灾害造成的破坏终会被平复。但愿人们在记住这场雪灾的同时,也记住这些天来一些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气候事件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今后我们会越来越多地与极端气候事件打交道,因此我们必须知道它、了解它、对付它!也为此,我们特约请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就此作专题介绍。这也是本刊这些年来一直试图普及公众“气候意识”努力的一部分。
  记者:作为气候学家,你们怎么看这次的特大雪灾?尽管已经听了不少的解释,但我还是想再问一下这次特大灾害因何而起?
  罗勇:这次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8个方面的气象指标突破了我国1950年代有系统记录以来的极值,包括平均降水量、长江中下游及贵州的连续冰冻日数;湖南、湖北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时间;贵州43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江西省雨雪冰冻气象灾害;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区域平均最高气温之低;安徽省降雪持续时间;江苏省区域性暴雪持续时间、积雪深度、影响程度等。从此次灾害的社会影响上看,由于时值春运,涉及人群非常多,影响面更广。加上中国经济社会近年来快速发展,对电网、运输的压力骤然增大,气候的脆弱性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增而凸显,极易酿成全局性的事件。
  就此次雪灾来看,我们分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环流异常,即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进一步增强了暖湿气流向我国的输送;南方地区逆温层持续存在,造成严重冻雨灾害。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组合自1月中旬以来维持了20多天,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中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
  从更大时空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海温异常,则是导致大范围环流异常及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幕后黑手"。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进入冷水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而同期,西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则偏高。
  拉尼娜年,我国容易出现冷冬。入冬以来,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
  分析表明,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是导致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冬季冷空气很容易南下,1951年以来
  的拉尼娜事件分析显示,中国南部的天气气温会偏低。实际上,去年11月年度会商时,我们当时就预测“前冬暖、后冬冷”。事实证明这次预测的结论是准确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不仅限于中国南方,西亚、中亚和南亚、中东地区,另外美国的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也是暴风雪成灾。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北美地区的暴风雪已致75人死亡。所以从全球看,这是一次大范围的以低温雨雪为特征的极端气候事件。
  记者:我们知道全球变暖是一个总趋势,但是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为何会出现大面积特大雪灾如此强烈的反差?
  罗勇:的确,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会加强,例如高温、热浪、干旱和强降水等的发生频率会增加,而类似我国这次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持续低温、冰冻等的发生频率总的来说是减少的。但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不能排除局部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发生严寒事件。另外,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也不能忽视。
  记者:有一句话说“灾难也是一所学校”。此次特大雪灾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气候变化是多么厉害!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对此类极端气候事件的预防、应对等思考也会提到许多部门的议事日程上。但我觉得,如果每个公民能从此具备一点“气候意识”,知道什么叫全球变暖以及我们可以为减缓全球变暖做些什么,那就是不幸中的大幸!具体而言,您认为这次极端气候事件给了我们哪些警示?

1

百年未遇的冰冻灾害使湖南电网遭受了严峻考验
  罗勇:这次事件给全社会很大震动,几乎半个中国陷入瘫痪,极端气候事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在全球变暖的时代,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应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以下我想从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警示之一,我们应更进一步正视防范、应对随着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以往认为,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不过只有0.74度,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不会很快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次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使得我们感到现实性、紧迫性增加了。尽管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全球升温是缓慢的,但局部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却是突发的和剧烈的,所以应把防范、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放在更为重要和优先的位置。由此,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极端和突发气象灾害的防御;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要在一些主要的战略经济区、重要的交通干线和枢纽,包括大江大河及对气象灾害较脆弱的地区的综合观测要加强;再次是要提高预报准确率,比如说对温度和降水等现在已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对极端灾害预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是一个科学难题,包括暴雨、干旱、强对流、暴风雪、高温等等极端突发气象事件的预报。同时对衍生和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也要提高。如由强降水引发的洪涝、泥石流、滑坡、山洪等衍生、次生灾害;高温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等。这次南方雪灾引发的交通瘫痪也应属于次生灾害。
  警示之二,要加强分析、研究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和长期变化的规律,特别要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其中一件紧迫的任务是要用最新的气候资料来更新气象灾害区划。如这次冰冻雨雪对电网的破坏极大,原因是电网的工程设计是按照国际通行的30年一遇的标准。但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以前100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有可能变成50年一遇,甚至30年一遇,所以应尽快进行气象灾害的区划工作,在诸如电网工程、防洪工程、沿海海防工程等等重大工程都要在更新的气象灾害区划分析基础上提高设计施工标准。此外,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都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使人居环境和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频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域。

2

大面积雪灾对2008年春运造成严重影响, 图为火车站挤满了等待回家的旅客

  警示之三,要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等的影响和适应措施的研究。中国农业仍主要以雨养为主,要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对农业影响较大的是干旱、洪涝、风雹等。在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大背景下,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发生规律等都有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有高温热浪等,2003年在法国巴黎地区就因长时间高温热浪死了2万多人。对中国来说,雾和霾引发的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体的影响也很大,应加强研究和应对。
  警示之四,要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科普宣传。包括发挥社会力量,发挥气象、教育、新闻资源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在中小学生、弱势群体中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和防灾技能的培训;要把这种防灾减灾的新知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使得防灾减灾的演练制度化、规范化。不光是决策者,一般公众都应对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一旦来临如何应对有所准备。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面做得较好,他们在这方面的演练和培训已经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发生灾害就能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