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特约撰稿人特克兰·勃特勒认为: 一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突出成就——
在科技成就的奥林匹克赛中,中国已从落在队伍后面的随行者一跃而超越了长期以来的先行者。他们相信,在科学讲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只是时间问题。中国追逐金牌开始于1978年邓小平的开放政策,随后经济一直持续1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中国现已远远超过日本和韩国,居于英国或法国的同一水平。高科技出口产品1992年占全部出口产品的6%,2006年已增至30%。中国1980年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11,在墨西哥之后,2006年已居第4位,次于德国。
财富使成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虽然农业地区受益还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财富集中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科研经费的分配要比财富分配更加平均些,但大部分经费也会向这些东部地区找去路。
过去20年中,科研经费年增约20%。1991年约为75亿美元,2006年已增至900亿美元,但用于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只占5%,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20%的比例。中国现正在设法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以保证未来的经济增长———自主创新已成为2006~2020年国家科技规划的主题。
中国每年获得科技学位的大学生已从1995年的11.5万人增至2004年的67.2万人,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其中工程师学位占三分之二。2007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14.2万名外国学生中,中国人约占四分之一,达3.2万人,超过了除印度(占三分之一)以外的任何其他国家。
在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中,中国所占的份额已从1980年的0.2%上升于2006年的7.4%,首次超过了日本,但质量还不能与数量相匹配。科学论文按被引用程度计算的得分世界平均数为1.0,中国则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0.35。但从1995年以来的十年中,这个数字已经倍增至0.73;而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中国两大专业方面,得分数已接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