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彻底变革了人类对宇宙观念之后的400年,一架正在建造的巨型望远镜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有关宇宙的更新、更深层的认识,其分辨力可以加大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和探测,识别出即便在今天的“哈勃”极深场中看上去仍很模糊的极为遥远的结构
计划在2018年完工的三十米望远镜(TMT)是在建的新一代地面超级望远镜之一:它的主镜直径和一条蓝鲸的长度相当,届时它收集光的能力将是10米凯克望远镜的9倍,分辨率将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12倍。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的火山穹丘,TMT将会为我们送上前所未见的超精细宇宙图像
这架坐落在夏威夷莫纳克亚火山顶上的望远镜一旦建成,将使得天文学家能比过去更清晰地看到暗弱的天体,并将能够识别出即便在今天的“哈勃”极深场中看上去仍很模糊的极为遥远的结构――至今还没有人知道这些天体到底是什么――这一新的分辨能力将加大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和探测,同时还能惠及对宇宙中第一代星系的研究。“我们知道的越多,宇宙就变得越神秘,这就需要人类更多的创造力迈向下一步,”TMT项目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杰里•纳尔逊如是说。
新天文学
截止2011年5月20日,人类已经发现了551个太阳系外行星的候选者,其中还有超过200个行星系统。这些发现中的大部分是通过光谱探测行星对其宿主恒星在观测者视线方向上的引力摄动而被发现的,这一手段被称为视向速度方法(TMT的视向速度巡天所能覆盖的恒星数量将比眼下的多出30倍)。目前,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搜寻极为靠近宿主恒星的热类木星。但如果要找到位于低温矮星周围宜居带(恒星周围可以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中的岩质类地行星,现有视向速度方法的灵敏度还需要提高至少10倍。
为此“凯克”需要1——3个小时才能得到可信的视向速度数据,这大大限制了观测的效率。考虑到行星系统的多样性,必须要对数百颗恒星进行观测之后方能真正得到近距岩质外星行星的可靠比例。而TMT在这方面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它比“凯克”强大9倍的集光能力使得其每次视向速度观测所需的时间相应缩短到只有几分钟,在一年里可以观测数千个外星行星候选体。
除了视向速度观测之外,TMT还将使得人类第一次能经常性地对外星行星进行直接成像观测,收集它们大气活动和化学性质的信息:通过星冕仪和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TMT可以探测距离宿主恒星相对较远的年轻高温类木行星。其中,来自遥远行星系统的星光包含了行星及其宿主恒星的辐射。从地球上看,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恒星所发出光中的一部分会穿过行星的大气。此时,由行星大气分子造成的吸收特征就会在恒星的光谱中显现出来。而根据这些光谱就能测定出外星行星的大气成分。TMT除了将帮助我们确定银河系中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究竟有多罕见之外,还能帮助推断出在银河系的其他地区是否也存在类似地球上的生命。
未来的TMT将会看到之前任何一架望远镜都无法看到的早期宇宙――直达宇宙“黑暗时代”之后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时期,并直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有理论认为,在大爆炸的光辉褪去之后,宇宙进入了一个长期的“黑暗时代”。最终,低温物质聚集坍缩形成了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出现了第一缕光。
第一代星系中包含有从原初气体中形成的第一代大质量恒星,其中星族Ⅲ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为宇宙制造出第一批重元素――作为大质量的热源,它们会发出强烈的辐射,电离周围的原初氦。这些气体所产生的特征发射线可以作为第一代恒星的示踪器。而TMT可以看到红移达14的星系中的这些谱线,验证先前根据微波背景辐射偏振所作出的星族Ⅲ恒星的红移在7——20之间的预言。这将为早期星系的演化提供一个新的重要的限制。
此外,在黑暗时代中,引力开始把暗物质聚集成团,构筑起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架构。其时,中性氢和氦原子会被暗物质吸引,在密度最高的区域积聚。不过,这一原初引力成团的细节目前还鲜为人知,我们不知道是单颗恒星还是巨型黑洞先形成?恒星和黑洞是否都会产生高能光子,包括高温、明亮的恒星是否会辐射出巨量的紫外线,以及在吸积盘中落向黑洞的物质其温度是否会高到足以产生X射线?没有人知道哪类天体率先开始发出明亮的辐射,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在几亿年之后,宇宙的灯光被点亮了。对于这些问题,TMT兴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化整为零
为了攻克这些未知,TMT必须要有远超目前最大望远镜的镜面收集来自宇宙边缘的微弱信息。但建造直径30米的望远镜主镜绝非易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天文学家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天文望远镜的尺寸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为了能更深入宇宙的过去,他们需要更大的望远镜。但是,直径大于5米的镜面会由于形变而产生扭曲的图像,这使得超越1948年建造的5米海尔望远镜的梦想始终未能如愿。
“许多人曾经认为它是能建造的最大望远镜,”美国加州大学天文台台长麦克·博尔特说。当苏联人在1976年用老方法建造了一台6米望远镜后,它只能给出糟糕的扭曲图像。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意识到必须要采用新的设计方案建造大规格望远镜。
最终找到破解这一关键问题办法的是一名谁也没有想到的物理学家,他就是当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纳尔逊。“在演讲时,他平淡的风格会让你觉得他正在推销一种新的市政下水道合同,而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道,“然而他是一个不屈不挠且有能力的科学家,拥有巧妙解决意料之外问题的天赋。”
TMT反射镜所用的拼接镜面数达到492块,并通过复杂的计算机制导系统使其整体运转
纳尔逊设计出的解决方案是先做36块小镜面,然后像蜂巢一样把它们拼接到一起。这就是位于美国夏威夷的两架10米凯克望远镜的建造基础。当时每个人都认为这风险极大,并引发了一场大争论。没有人相信它会成功,但纳尔逊做到了。
在过去的100年里,望远镜的设计有两个鲜明的阶段。首先,天文学家从使用透镜的折射望远镜转向了使用镜面的反射望远镜。1908年,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的1.5米望远镜拉开了这一阶段的序幕,随后是1917年2.5米的胡克望远镜和1948年在美国帕洛玛天文台的海尔望远镜;而“凯克”则开启了通过拼接镜面建造望远镜的下一个时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天文学家桑迪·费伯因此把纳尔逊称为“现代伽利略”。
实际上,纳尔逊的方法和其他拼接镜面设计已经被证明极具可行性和灵活性,TMT也将使用相同的技术。TMT反射镜所用的拼接镜面数比“凯克”高了一个数量级达到492块,并通过复杂的计算机制导系统使其整体运转。然而,即便望远镜主镜面的问题解决,但它仍要克服一个所有地面望远镜都要面对的难题――大气的湍动。
随气而动
400年前,当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首次发现木星的卫星时,他几乎不可能想到这个小望远镜的后裔居然可以窥视宇宙的边缘。当时,伽利略手工制造的望远镜其口径只有4.4厘米而且透镜的质量很差,无法分辨小于10角秒的细节――相当于300米外一枚银币所张的角。因此,伽利略无法分辨出土星的光环。
如果伽利略望远镜透镜质量十分好的话,它的分辨率可以达到3角秒――4.4厘米透镜的理论分辨率。望远镜的分辨率反比于它的口径,比如一架13厘米的望远镜的分辨率是1角秒,而1.3米的则为0.1角秒。TMT主镜30米的直径,它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005个角秒。
如果TMT在地球轨道或是月球轨道上,那么这是可能的。但是,许多用过望远镜的人知道,地球大气会严重影响高放大倍率下所成的像,大气湍流会让影像变得模糊。因此,无论口径有多大,没有望远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5角秒以上,甚至在山顶这种视凝度极好的地方也是如此。从分辨率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并不比天文爱好者手中的几十厘米望远镜好到哪儿去。
现在不同了。通过自适应光学系统时刻修正大气扰动所造成的图像畸变,可以使得星像还原到近乎达到衍射极限的完美程度。那自适应光学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如果你知道大气是如何干扰星光的话,你就可以将其校正过来。
换句话说,你必须每时每刻测量并修正大气所造成的星像扭曲效应。这一扭曲效应源自于湍流空气胞之间的微小温度差,这些空气胞的大小从几个厘米到几米不等(会从不同的方向和高度快速经过望远镜的上空),每一个湍流空气胞就像是一个小透镜,会稍稍改变光的路径。其典型的结果就是一个模糊而且一秒钟内颤动数百次的影像。
为了使光线重回正途,自适应光学系统必须要做两件事:在每一个瞬间测量出所有的影像畸变,然后通过望远镜光路上的器件来校正这些畸变。
自适应光学系统会帮助TMT实现看得更深、更远的目标,包括使用钠激光产生的人造引导星来探测气流的状况,并把大气湍流的信息传递给小型的弹性镜面,后者会实时地纠正大气的颤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效果就像是为模糊的视力配一副眼镜――最终的结果是更为锐利的影像。
不过对于TMT而言,传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并不能简单地照搬到它身上。如果你把TMT对准了一个星系,来自星系的光会穿过直径30米的圆柱形空气柱。然而,来自引导星的星光仅仅位于90公里的高空,无法贯穿整个空气柱。
相反,它仅能覆盖底面直径为30米的圆锥形区域。因此,圆柱里、圆锥外的湍流空气就无法被测量,星系的影像不会完全得到修正。而新的多重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将通过使用多重引导星、波前传感器和弹性镜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克服了自适应光学系统对视场大小的限制。
没有自适应光学,地面望远镜根本无法和“哈勃”这样的空间望远镜相比。纳尔逊把这一关键技术比为“望远镜的心脏和灵魂”。
在上个世纪,望远镜每30年大小就会翻番。在不太遥远的未来,纳尔逊预言我们还会看到50米和100米望远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望远镜容易实现。预计10亿美元的成本使得TMT必须寻求国际合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进一步的经费则会来自私人基金。
“TMT将要做出的发现会增加我们对能力更强大、更大望远镜的渴望”,纳尔逊说,“因此只要我们保留好奇心并且拥有建造这些设备的资金,我认为我们会见到更巨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