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伽利略时代的纯手工制作,到如今靠多国集资才得以建成的高科技产品,望远镜的基本功能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尽可能收集更多的星光,但其制造、操作和使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伽利略在1609年夏天听到了荷兰眼镜商人的发明后,他马上利用他精湛的光学知识和灵巧的动手能力,亲手制造出了能把远处物体“拉近”30多倍的望远镜,就是这第一架指向天空的望远镜所做出的观测发现,大大推进了当时方兴未艾的科学革命。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做出崭新发现的望远镜几乎都是发现者的亲手制作――他们亲自磨镜片、亲自观测。
半个世纪后,惠更斯为了弄清楚伽利略留下的土星形状之谜,亲自磨制了更大的透镜。牛顿设计、制作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新的天文发现,但指明了一条望远镜制造的新途径。直到“恒星天文学之父”威廉·赫歇耳亲手磨制的反射望远镜在功能上首次超过折射望远镜,并开拓了一个星云天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但毕竟望远镜的制作更主要是一个技术活,不能指望所有的天文学家都是像伽利略、牛顿、赫歇耳那样,既是思想上的大师,也是行动上的巨匠。因此,望远镜的制作逐渐变成一个更为职业化的环节。1728年布拉德雷用来发现光行差的那架天顶仪就是向著名的仪器制造商格雷厄姆定制的。一个多世纪之后,正是得益于光学仪器制造大师夫琅和费的精密制作,天文学家们才得以最终证实恒星周年视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直接证据――的存在。
前三位公布恒星周年视差结果的天文学家中的两位――贝塞尔(1838)和斯特鲁维(1840)――用的都是夫琅和费制造的望远镜。到20世纪初沙普利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1.5米反射望远镜确定了银河系的大致范围并得出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的结论(1917),哈勃则利用该天文台2.5米反射望远镜(胡克望远镜)测得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1923),从而证实河外星系的存在。
然而,为了采集更多的星光,更大口径的望远镜被设计、制造出来。这时,一架望远镜的造价已经不是一位富商捐赠的遗产能够支付得了了,甚至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专项经费能够负担得了了,以至于要靠多国集资……望远镜,从它的制造到它的使用,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不得不进行的合作时代。天文学无疑也摆脱不了大科学时代的集体参与这一典型特征。
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