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一项选拔干部的良策。今天,更是经常看到一些学者专家因为其专业做得好而被提拔为领导。其实,做一个好的领导与优秀科学家是两码事。在好几个方面,科学家的特质与一个出色的领袖人物的特质是相背的。譬如,科学家的最重要特质是创新、与众不同,而领袖人物则需要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寻求意见统一;不少有成就的学者非常专注、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杰出的管理者往往是非常广博但不精深;科学上只有第一、竞争是我赢你输,而一个好的领导则要时时注意妥协、讲究双赢;等等。不错,有不少科学家在走上领导岗位后也的确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些人智商较高、肯学、进步较快。但是领导者都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权力,过去的成功会使有些人变得自以为是,逐渐走上孤家寡人的道路,结果非常可悲。由科学家到领导者的转变,非常重要的一课是学会从各个不同层面汲取反馈。

本文作者鲁白教授,一次演讲中的留影

反馈的来源与必要性

  听取反馈意见是一个成功领导人必备的素质。通常我们每个人的社会交往,一般会有三个圈子。一是领导的圈子,特别是顶头上司。即时得到直接上级给予的反馈意见,对每个员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下属的圈子,特别是直系部下。领导者必须主动、即时、诚恳地去寻求反馈意见。三是同事、同行的圈子。对企业来说,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即时得到相关部门同事的反馈意见。作为科学家,这个圈子应该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在学术界,通过同行评议。可以经常听到关于自己某一项工作(如论文)和某一阶段工作(如科研基金)的评价。第二是在所在单位,经常听取本单位同事的意见,不仅可以改进提高自己的研究工作,还可以拓宽研究领域,并开发出新的合作项目。
  为什么需要反馈,我认为有几点。一,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一样,因此会从不同角度看事情,这样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可以有集思广益的效果。二,当很多事情缠绕在一起时,当局者往往看不清事件的发展状况,因此反馈意见可以用来帮助理清头绪,做出正确判断。三,很多工作需要协同合作,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只有整个团队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工作才能继续开展下去,所以彼此之间听取反馈尤为重要。
  跨国公司一般都很重视反馈。比如要开设一个新项目,成立一个新部门,最开始时会先在很小的资深领导层内进行。然后在一群坚信者中听取意见。在有足够的信息和建立信心后,进一步扩大圈子,在一些存有疑虑的支持者(10-20人)中听取意见,然后把这些意见总结成若干个观点列出来,反复考虑斟酌。最后再向全部相关人士,包括持有反对意见者进行报告,征求意见,经过详细的讨论,甚至争论之后,最终达成一致。
  事实上,听取反馈的过程,也是赢得部下领导忠诚的过程。当领导询问下属的反馈时,被询问者会觉得受到了尊重,渐渐地就会对领导产生忠诚。
  中国改革开放的策划者邓小平曾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理论的依据其实就是,在你看不清楚事态发展的时候,只能走一步,看看社会的反馈,然后再走下一步,再看看反馈。再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个著名的汲取反馈的高手。作为一个民主党人,他有很多共和党人的观点和做法。他上任后力排众议,将白宫政治顾问的位子给了一个共和党人Dick Morris。Morris非常擅于做民意调查。克林顿曾经试图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但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很快就失败了。后来他学聪明了,每次做方案之前都让Morris去采样,找合适的人做调研,试探民意。Morris成为克林顿摄取反馈意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人。

科学界的反馈机制

  对于科学家而言,得到反馈是不难的。因为科学界的一些制度保证了反馈的进行。
  科学家往往需要做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申请基金。基金申请者要把计划写出来,要解释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能这么做、做出来有什么意义,等等,然后会有专家匿名评审。科学家在得到基金资助之前,就会得到反馈,而且一般都要经过两三次的修改,再评审,最终才能拿到基金。经过这些修改后,申请者的思路和方案才会比较完整,这就是科学家第一种得到反馈的制度。二是发表成果。当科学家的研究做出成果后,要将成果写成论文投稿到科学杂志社。越好的杂志审稿越严格,好的杂志只有10%的刊发率。一般都是两到三个这个领域的优秀专家做匿名审稿,审稿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到两次反馈,投稿人需要根据反馈再做实验证明,再写论文送到杂志社,杂志社再评审。

学术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是科学家寻求同行反馈的平台

  科学界的这两种制度决定了科学家可以比较多的得到反馈。作为领导人,更要有一系列的反馈措施,有专业化、制度化的反馈过程,才能确保其领导的单位不犯大的错误。

一个科学反馈的实例

  下面是我自己经历的一个反馈案例。
  生命科学领域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会议:Novartis Foundation(诺华研究基金会)讨论会。在伦敦的一栋叫Portland Place 41号的老房子里举行。不同于其他会议那样100多人甚至几万人的参会人数,诺华研究基金会只请二十几个人与会,其中十来个人发表演讲,其他人参与讨论、批评、争论。这个会议往往会选择有争议的题目进行讨论,会议室里装置了6-7个录音麦克,还有两名专业的科学作家进行会议记录。会议一共举行三天,由十几名科学家发表演讲,大家根据这些演讲人的演讲内容展开讨论。会后有专人把演讲内容做成报告,并且在报告后面附上会议讨论中的批评内容,送交与会人过目,检验批评的真实性、精确性,最后将这些附带批评内容的报告编撰成书、出版发行。
  在某次会议上,讨论最激烈的是我演讲的内容,是关于BDNF(脑神经营养因子)的。在2004年以来我们有一个系列的重大发现,发表在《科学》等杂志上,就是BDNF蛋白有一个前体―proBDNF,经酶切而形成成熟的BDNF。我们发现proBDNF切与不切的功能是不同的:切了会促进突触增强,对长时记忆非常重要;而不切则会造成突触抑制,参与焦虑和抑郁过程。由此我们认为,proBDNF不是没有活性的BDNF前体,而是有其自身受体的生物活性蛋白。

讨论会是寻求直接反馈的场所

  BDNF是瑞士科学家Yves Barde发现的,他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我谈完我的观点后,Barde举手发言,有些危言耸听地说:“大家听着,我将说的话会使你们震惊。”他接着说,根据他的实验室的一些尚未发表的研究结果,大脑里根本不存在proBDNF!他说这种物质在大脑里合成后,很快就会被酶切掉,然后就不存在了。我反驳了他,也拿出了我们实验室在脑内测到BDNF的证据。我们在会上争论了很久。他占了上风,因为他是BDNF的发现者,是这方面的最大权威。我们的私人关系还不错,经常在学术会议上见面,他还来北京参加过我主持的高登研究讨论会。但是在科学上,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会议之后他还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文章,驳斥proBDNF的存在。
  我和我的合作者都认为,对于这样的科学问题,我们必须和他进行深入地探讨,正面地应对这样的反馈和挑战。不能对他的批评置之不理,或者各说各话。我们有责任在该领域做出我们的应答。于是我们主动去找Barde,提出互相交换实验的关键材料和试剂,并指出他的实验在技术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他们培养的神经元不纯,含有少量胶质细胞,在提取proBDNF时也没有用酶抑制剂,所以proBDNF可能在提取时被降解了。我们也重新做了实验,最后发现我们的结论基本是对的。第二年,我们也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我们的实验结果,使这一问题得以澄清。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一、做科学是经常需要反馈的,有时甚至需要争论。有挑战,也要有应战。不要太考虑面子问题,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我看到一些华裔科学家遇到这种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有疑义也不去当面对质,拐弯抹角,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如果在小专业范围内都不能搞清楚什么是对的,在专业圈子外就更容易令人困惑了。二、对重要而争议的问题,要花时间精力去把问题搞清楚。如果自己是对的,就要在各种场合宣传澄清。如果自己错了,也要勇于承认。这是对科学负责任的态度。只有不停地追求真相,我们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
  由此可见,别人的反馈意见,要认真对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有时还可以使整个领域受益。做科学需要反馈,做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更需要学习反馈的艺术。

给予反馈的方法

  如何有效地给他人以反馈,尤其是面对面的负反馈,批评意见,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下级对上级领导提意见,甚至朋友之间,都需要相当的勇气,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个单位要是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不畅通,就会丧失凝聚力,失民心。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言堂,这个单位就没有生机了。毛泽东的晚年,已经成为绝对权威,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文化大革命几乎将中国拉入绝境。现在有不少单位,尤其是学校和科研机构,由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担任领导,又没有很好的反馈平衡机制,一言堂现象严重,已经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局面。
  一般来说,提意见者要对事不对人,区分结果和行为。要具体,客观,有实例,还要提供改进的建议。时机和方式也很重要。可以在一个专门安排,不受干扰的时间段。开场可以先予以肯定。有时一个巧妙的问题,听话者往往很快就自己悟出你想要说的要点了。所以准备一定要充分,要预见到可能的反应并作应答。避免用比较绝对的词如“你总是”、“你从来”,等等。反馈完毕,最好请对方复述一下,保证对方已听懂了你的意见。并有下一步的计划。还有,应该及时地让对方知道你已经注意到了对方有所改进
  上级给下级的反馈,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即“公开表扬,私下批评”。对部下做得好的地方,可以适时在一些比较公开的场合给予肯定,以资鼓励,也可以起到激励他人的作用。对于部下的缺点错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公开点名批评。尤其是不要当着其下属的面批评。这不仅仅是一个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该部下的领导威望和执行功能。可以约一个时间个别交谈,并由部下自己定出改进计划,有一个时间表执行。即使是私下沟通,也要区分什么是思考或执行的失误,什么是行为作风问题。另外,第一把手在开会时不要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尚在讨论阶段的问题。应该明确表示该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不便表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权力经常被误解为真理。领导一表态,别人的不同意见就不敢说了。许多单位还要不少见风使舵的能手。一旦摸清了领导的意向,就推波助澜,压抑了不同意见。

寻求反馈的方法

  反馈不能坐着等,而要寻求。寻求反馈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诚恳。在听取他人反馈的时候,特别是知道对方是谁的时候,听者如果不诚恳,人家就不会给你真实的反馈。二是主动。当一个人事情做得很过分、离谱的时候,他人都会给他直接或间接的反馈,甚至反弹。但最好是能够经常在事情发展还不严重的时候,得到更多人、包括跟他关系不是那么好的人的反馈意见,这就需要主动。三是定时,要有制度化的反馈。工作的进步不可能仅仅需要一次反馈,而是需要多次的反馈。
  寻求反馈,有不少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很多大公司、大单位,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即用无记名的方式定期向员工进行咨询,征询对近一阶段单位情况和对领导工作的意见。在问卷调查中,设计问题很重要。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容易理解和回答,而且不带暗示或偏见,还要不易猜测答卷者的身份,以鼓励答卷者放心大胆地回答问卷。回收率要高,回收不到25%的问卷调查意义不大。操作和解析最好都由独立的第三方,如专业公司承办。统计结果出来后要即时公布,并做出非常认真的分析、讨论、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有诚意的回应。
  另外一种常见的反馈工具是“360度绩效评估”,专门设计给个人的。具体方法是,由第三方(一般是人事部或专业公司)邀请受评估者的直接领导、各部同事、直系下属、合作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士包括顾客等几个方面共几十个人,给受评估者匿名地提供反馈意见。可以是用表格,也可以在网上运作,对受评估者的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定,包括领导能力(影响力、鼓动性、交流能力);成绩(推动改革的力度、给本单位带来的改善、顾客和群众反映);人际关系(建立信任、团队精神、培养他人);创新思维(信息获取、灵活性、解决问题)。每方面都有十几个题目要评分,还要写评语,最后把大家的评定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报告。受评估者收到报告后,要仔细分析思考评估结果,哪些是预料之中的,哪些是意外的。不少人会对结果非常惊讶,发现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非常不一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时候反馈来的意见很不一致。在同一个方面,有人说你做得好,有人则意见很大。这就需要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反馈。通过反馈,受评估者可以看到自己的盲点和未被发掘的优势。有时还可以请专家帮助对结果进行解读。最重要的是,通过反馈制订计划,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个人成长计划PDP(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在用。一般在年初的时候,员工会在一张表格上面,根据过去一年做出的成就,拟定新一年的绩效目标锚点、行为目标,及发展计划。项目要完成得怎样、行为方面做哪些改进、改进到什么程度等。公司领导会和每个直系下属员工面谈,讨论并就绩效目标、行为目标方面达成共识。年底,领导会根据员工的表现评定他有没有达到年初的计划,领导会告诉员工去年做得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下一年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最后领导会打出分数,决定员工的年终奖金。累计数年的PDP评定,是晋升的主要依据。
  事实上,最即时最简便的反馈是平时一对一的面谈。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总而言之,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想尽办法得到反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即时纠正错误。

责任编辑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