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宫鹏刊文称:孔子和庄子在中国产生了一种崇尚封闭和抑制好奇心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对科学都是不利的。
宫 鹏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最近感叹道,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印度的前面。“印度在科研领域的相对地位已经开始下滑”,他说,“我们已经被诸如中国这样的国家所超越。”尽管在科研论文产出的数量方面,现在的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科研成果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其中学术不端则是一个常见问题。不过,中国科研表现欠佳也有文化上的原因。
科学盲区持续数千年
有两种文化基因已经在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第一种是儒家思想,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成为忠诚的治理天下者;第二种是庄周著作,认为和谐社会来自于家庭的相互隔离,防止交易和冲突的发生以避免贪婪的产生。当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时,就会在中国社会中形成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实践,而抑制人们的好奇心、商业交易和技术创新,并在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科学盲区,这一盲区已经持续存在了数千年。直到今天,这两种文化基因仍然发挥着作用。
后果之一,中国学术界每个人都想从事前沿研究,而不愿意扮演辅助角色。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领导科研工作,于是,这就导致了重复研究和冗余研究问题的产生,而且这些工作都是浪费性的,包括用各种借口购买相似类型的设备,做相似的数据处理工作。即使在最宏观的层面上,也可以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任何一个中国的合作组织、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以及独立的政府机构中,每一个组织或机构都想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导者,致使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在数据分享上面临极大的困难。例如,中国气象局拥有大约2 000个气象站,收集的信息主要用来发布天气预报或其他一些事项。除此之外,中国水文局控制着大约20 000个测量站,在水文测量的同时也收集相关天气数据,这些数据完全可以被用来大幅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然而在数据的利用上,科学家却难以共享。
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缺乏严格的专业分工。由于研究机构大都看重自身工作的价值,追求回报且只希望做原创性研究,致使人们放弃扮演那些(有用的)辅助性的角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除了图书馆和仪器销售公司之外,在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的科研服务机构:实验室不得不亲自去做每一件事情,甚至诸如样品分析和数据库建设等一些常规性工作也亲历亲为,导致了创新机会的丧失。包括机构缺乏科学合理的职责分工,科研工作的延误也就在所难免。
自给自足非成功良方
面对这些文化方面的障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首先,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起科学精神,比如,通过复制西方国家的成功模式,中国已经改善了它的高等教育,中国其他阶段的教育也必须采用同样的方法。中国的教师必须更多地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并且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进行科学教育。然而,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做出重大改革,同时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
无论是独立的科学家还是科研管理人员,都应该承认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并予以提倡。对于那些成功合作的个人和组织,他们的学术贡献被清晰地鉴定之后,应该通过增加绩点、提高工资或授予资助金等奖励方式进行激励。
中国应该对研究工作进行分类管理,将工作安排给拥有合适专业的人员来承担,进一步完善诸如化学分析师、计算机工程师、实验师、设备维护人员和专业数据供应商的建设。
最后,中国必须创造更多的条件帮助国内科学家参与到国际合作项目中去,同时吸引国外杰出的科学家来中国工作。对于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从规划认证、立项申请到评估审查,我们需要进行国际合作:从规划设计到完工阶段,即使得到一些批评也将是非常有益的。对于中国的高等院校,同样也需要做相同的工作,以此帮助它们获得国际影响力。
中国必须向欧盟学习,为国际合作者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在2009年,中国政府出资4 600万人民币(700万美元)用于一个全球土地覆盖测绘项目的研究,其中规定,项目资金不能支付给国外合作者。一个全球项目,当然需要从世界各地收集样本。然而,中国的科学家在许多国家难以开展这一项目。
中国必须认识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封闭和自给自足并不是成功的良方。当然,这一转变将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这些代价中国是值得付出的。从长远看,如果中国以更大的胸襟开展国际科研项目的合作,其结果会出现数代中国人所期盼的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一个祥和的世界。
资料来源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
?相关链接?
孔 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