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科学家们正在为赢得预测希格斯这个难以捉摸的粒子的诺贝尔奖而掀起了一场论战
颁奖困境
尽管令人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粒子直到现在还未被发现,但是已经引发了一场论战。不久前在法国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在对于哪些理论物理学家应该受到褒奖的问题上,让人明显感受到,粒子物理学界已然分裂成了两大阵营。
据猜测,希格斯粒子是所谓的希格斯机制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也是唯一一个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实验中尚未被发现的。无论是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还是在伊利诺斯州巴达维亚市的兆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物理学家们都表示,他们期望在近几年内能发现希格斯粒子。
这种新的紧迫感不仅表现在大家争着要抢先发现这种粒子,而且还要煞费苦心地去确定为希格斯粒子奠定理论基础的作者身份。CERN的一位粒子物理学家约翰
·埃利斯(John Ellis)坦承:“面对现实,看来诺贝尔奖的颁发正面临着困境。”
随着希格斯粒子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被发现,人们正在猜测谁会是发现它的幸运儿
作者身份问题之所以令人困扰,是因为有三个独立的课题小组在1964年各自对希格斯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是比利时的罗伯特
·布劳特(Robert Brout)和弗朗索瓦
·恩格勒(Fran
·ois Englert),然后有苏格兰的彼得
·希格斯(Peter Higgs),最后还有伦敦的汤姆
·基布尔(Tom Kibble)与他的美国同事杰拉尔德
·古拉尔尼克(Gerald Guralnik,其时正在伦敦),以及卡尔
·R
·哈根(Carl R.Hagen)。
英国牛津大学粒子物理学家弗兰克
·克洛斯(Frank Close)说:“有六个人锲而不舍地发展了这一机制,他们应该有理由获得荣誉。”但是,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规定,每项诺贝尔奖只能颁发给不超过三个人。现在有六个人要竞争三个空缺,这恐怕是希格斯粒子所带来的另类景观。
“诺奖得主候选队列中排名前三的会非常轻松――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好好活着,直到这个粒子被发现,”埃利斯说。“而排在后面的人理所当然地会非常担忧。”
反响激烈
7月末,在法国奥尔赛举行的“捕捉希格斯”研讨会上,这场荣誉之争又被一张海报所引燃,许多粒子物理学家对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会议海报中仅列出布劳特、恩格勒和希格斯三人非常恼怒。据会议的组织者之一、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物理学家、前古拉尔尼克的学生丹尼尔
·费兰特(Daniel Ferrante)说,有些人甚至威胁要抵制这次会议,还有人要到现场提交正式抗议。巴黎核能与高能物理实验室的格雷戈里奥
·伯纳迪(Gregorio Bernardi)坦陈,会议组织方对网络海报引发反对意见的激烈程度感到吃惊。他说:“人们对此非常认真,我们完全没有意料到。”
显然,组织方也意识到会议不应带上政治色彩或偏袒倾向。伯纳迪说:“我们因此受到强大的压力,被要求更改海报。这件事让我们十分被动,因为海报的内容的确不那么合适。”
而埃利斯则建议组织方坚持主见,他认为古拉尔尼克、哈根和基布尔这三人在发表文章方面是名列其后的,并指出他们的论文引用了布劳特和恩格勒以及由希格斯撰写的较早的成果,“事实上这多少削弱了他们关于自己作者身份的诉求。”
与埃利斯观点稍有区别的是,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粒子物理学家汤姆·费贝尔(Tom Ferbel)认为,古拉尔尼克、哈根和基布尔三人出于专业礼貌引用了别人的文章,这并不会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
费贝尔还注意到,与会议组织方的“无礼”和“冷淡”所造成的怠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物理学会决定授予所有这六个人樱井奖(J.J.Sakurai Prize),以表彰他们在理论粒子物理方面的贡献。费贝尔说:“我只是担心这次会议组织方的短视难免会影响到瑞典科学院的决策。”
会议组织者应该知道,他们的一些做法是存有争议的。比如,在选择作希格斯机制问题主旨演说的佳宾,为一个令人不满的研讨会参加者所争论的话题提供论坛等。不过,尽管会议最终开得还算圆满,看来在包括希格斯粒子在内的问题上的争论似乎会变得更热。
“有关古拉尔尼克、哈根和基布尔的权益的炒作现在已经太滥,美国物理学会似乎还在听意见,”埃利斯说,“庆幸的是,这不用我在诺贝尔委员会中担当裁判了。”
资料来源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