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麦基尔韦恩
经济危机对于欧洲研究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欧洲科学界却没有做出正确的应对。
欧洲研究区(ERA)是一个伟大的想法,这一概念把欧洲看成是一个实体。在这个实体中,人们可以在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广泛合作。然而,这一伟大的想法在今年夏天正面临着压力,因为欧盟内部的分歧开始显现了出来。
分歧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最为离谱。首先,与希腊债务危机的剑拔弩张,已经使得一些观察家质疑欧元继续“存活”的必要性,尽管欧元曾经被认为是所有欧洲合作计划中最伟大的想法;其次,经济领域内的分歧也暗示了欧洲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各国领导者之间的各自打算,再加上即将到来的经费削减,这势必会阻碍欧洲研究计划和项目的发展。
今年7月在意大利都灵召开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ESOF)上,欧洲科学界整体表现出的沉默令人震惊,似乎那些为推进科研合作项目的组织不存在了,使得欧洲科学共同体――总部设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这样的组织很难在会议上有所作为。
欧洲研究区所面临的危机主要来自资金方面。欧洲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800亿欧元(1000亿美元)公共开支,85%来自于欧洲各个国家,由于这些国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财政压力,都在计划裁减这方面的经费。其余的15%用于联合研究,但只有在各国国库充盈的时候才会增加这部分开支。例如,欧洲研究理事会(ERC)之所以得以运转,仅仅是因为欧盟在2006年完成它的最后一轮预算时,ERC在上一个研究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经费。但在2013年下一个7年预算制定的时候,将不会再是这种情况了。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科技政策正面临着信任危机。ERC在2002年设立了欧盟的科计发展目标,计划到今年底把科研经费从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9%提高到3%,但迄今毫无进展,也没有一个成员国对此承担责任。
出于政治的需要,一个联盟或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制,即一个有权威的机构发出一种统一的声音。20年之前,人们普遍希望欧盟朝这个方向演变,现在他们已经不这么认为了。尤其是欧洲委员会,总是在一个充满杂音的议院里发表它的冗长宣言。因此,它的研究框架方案――拥有70亿欧元科研经费预算――缺乏公众的支持,并将影响到其科研经费在下一个欧盟预算申请中所做的努力。
“欧洲2020”发展规划是否是一个明智、稳定的发展战略,从而使欧洲大陆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现在需要的是“欧洲科学界”的共同努力,旨在科研计划的整体上达成广泛的共识。由于大多数欧洲科学家把他们自己看做是“合格的欧洲人”,尽管喜欢“欧洲研究区”的提法,但他们倾向于划清与官僚之间的界限,欧洲宽泛的合作在他们看来并无关紧要。更为明显的是,其中的很多人来认为,主导科技发展的方向应由波士顿或者旧金山来引领,而不是柏林或塞尔维亚。
许多证据支持上述的观点,从两年一度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上流露出的信息表明:科学会议的流行模式来自于美国;最为重要的跨学科会议总是雷打不动地在北美举行,或由美国物理协会或美国神经科学协会之类的机构承办。最近的一次科学会议10月份将在芝加哥举行,吸引了全球30500名科学家,其中包括来自欧洲的近4000名科学家。
包括2004年诞生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尽管有些类似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年会,然而一旦论坛的主办城市被选定,组织者面临的任务主要是筹措资金和安排会议。相对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来说,它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会员制协会,仅出版收入就足以支撑年会的经费。
今年6月,欧盟27个成员国通过了“欧洲2020”发展规划,阐明了欧洲未来十年内要解决的9个方面问题。这对于致力欧洲研究区建设的科学家看来,是一个“明智、稳定和广泛的发展战略”,可以使欧洲大陆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欧洲2020”发展规划,将在今年9月召开的欧盟委员会布鲁塞尔秋季政府首脑会议上讨论。届时,希望各国首脑们能改变现有的立场,因为从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卡梅伦、意大利总统贝卢斯科尼等人的公开声明中,很难看出他们已经准备好在有关科研和创新问题上作超过5分钟的阐述,更不用说达成一项使欧洲创新更有效率的协议了。看来,在一个财政紧缩的年代推进欧洲研究区的发展,其前景非常渺茫。
资料来源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
――――――――――――
本文作者科林·麦基尔韦恩(Colin Macilwain)1993年加入《自然》杂志社,之前在爱丁堡事从商业新闻和网页的编辑。2008年离开《自然》,作为自由撰稿人,经常为《自然》等媒体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