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掉一个非编码区引起老鼠动脉狭窄
最近,科学家将患有一种心脏病的风险同一段垃圾DNA联系了起来
近来,研究人员在探索为什么一段垃圾DNA(垃圾DNA不编码蛋白质,大约占人类基因组的98%――译者注)能提高至少一种心脏病的患病风险上取得的进展。
在美国,每5例死亡病例中,约有1例是由向心脏供血的动脉内脂肪块积累过多造成的,这就是冠状动脉病。2007年,对数千名参与者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即把染色体9p21的一段非编码区与这种疾病联系起来。结果显示,该段DNA中某单个核苷酸突变的携带者患冠状动脉病的风险提高了。
“让我们删掉它”
通过敲除老鼠中对应的相同染色体中的这个区段,科学家们做了相关的研究,这项最新的工作发表于2010年2月21日的《自然》在线上。主持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遗传学家莱恩·彭纳齐奥(Len Pennacchio)说:“这个纯粹的非编码间隔区是怎样导致冠状动脉病的?我们对弄明白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想,‘让我们删掉它,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们把这个非编码区删掉后,发现老鼠中离该删除部分差不多有10万个碱基对的两个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了,”彭纳齐奥解释说。而且,很多删除了这个非编码DNA的老鼠比正常老鼠死得早,一些老鼠还长出了肿瘤。
根据这一发现,研究团队揭示出非编码DNA区域如何增加心脏病风险的可能机制。显示表达下降的那两个基因分别是Cdkn2a、Cdkn2b,是细胞周期抑制剂,可控制心脏和其他组织中的细胞增殖。在缺少非编码区域的老鼠中,取自主动脉的肌肉细胞要比正常细胞繁殖快得多――可能的原因是,前者阻塞了通往心脏的血流。
彭纳齐奥说:“这种情况如何对应到人身上?我们还不清楚。”不过他指出,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异常的人容易受到冠状动脉细胞分裂增强的影响。额外的细胞能逐渐积累,并限制通向心脏的血流,最终导致心脏病发作。
无声的杀手
染色体9p21和冠状动脉病之间的联系仍不清楚,因为非编码区中的单核苷酸变异体与已确定的心脏病风险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胆固醇水平)并没有关系。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的心血管专家露丝·麦克弗森(Ruth McPherson)说:“这项研究把对染色体9p21和冠状动脉病风险的理解带到了另一个层次。”她领导了一项对冠状动脉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她告诫说,在9p21和基因Cdkn2a/b调控之间的联系建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例如,研究中的老鼠没有出现积累在动脉中的脂肪块,而携带有染色体9p21的单核苷酸变异的人的确出现了脂肪块聚集。这是为什么?目前仍是个谜。还有,一些老鼠长出了肿瘤,那也与人的冠状动脉病没有关系。
彭纳齐奥说:“这个非编码区能对相距10万多个碱基对的基因有影响,这一事实证明:非编码DNA在常见的人类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们想全面地了解由编码区的变异造成的人类疾病有哪些?由非编码区的变异造成的又有哪些?”他补充说,“这是一个还没有答案的大问题,虽然我们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资料来源Nature.com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