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照片

  2009年对35岁的姚玉峰(见图)是个好运年,这一年里他先后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和获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稍微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能获此两项殊荣相当不易,要在强手如林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包括实力非常强的各大附属医院)拿到启明星计划,首先要在系统内的打擂台中胜出;而后者则要求申请者在国外有5年以上的学习、工作经历,且已在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团队。
  启明星名录上显示姚玉峰从事的是微生物学研究,这更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近年来不时听说国际生命科学界正对微生物研究抱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围绕微生物基因组学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生命科学研究热潮。由此,笔者几天前访问了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听他讲述他和微生物研究的故事。

因为喜欢微生物专业

  姚玉峰70年代出生于安徽蚌埠,5岁随从军的父母到了东北嫩江并在那里读完了小学。为了能让他接受好一点的教育,他们举家回到安徽老家。整个中学期间,姚玉峰称自己算是中规中矩的读书,由于成绩不错考入位于芜湖的安徽师大,专业为生物学。临近毕业那年(95年)就业形势不好,毕业生大都只能到县中任教,而且当时的高考生物已经不是必考科目。不理想的就业现实加上对科研有兴趣,姚玉峰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部分原因是当时国内对微生物固氮研究正热,而南京农大在这方面很有名气。
  读研时,姚玉峰发觉南农大的分子生物学比较弱,加上读了一年后他的导师到日本留学等原因,经人推荐,姚玉峰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和实验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取得了联系,于1996年来到上海农科院逗留了一年半。在此期间,他利用农科院的实验设备完成了硕士论文课题。整个实验基本上是小姚一个人独自设计和操作。实验完成后当时的农科院院长想留下他,但姚玉峰想继续念博士,这样在1998年小姚如愿考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谈起考博,姚玉峰说当时其实也是很悬的:
  “当年植生所微生物学专业只招2个博士生,而当时所里已有2位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的职工报考,通常情况下肯定是要优先考虑他们的。一些原本准备报考的人听说后都退出了,但我因为真正喜欢微生物这个专业,上海这边做微生物研究的不多,植生所对我吸引力挺大的。所以即使可能性较小,我也不想放弃。”放手一搏的最终结果是皆大欢喜,姚玉峰后来听说,由于其考试成绩突出,所里商量后决定调剂一个名额,而这样的一个改变成了姚玉峰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姚玉峰所说的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我了解了他的发展之路后我觉得他确实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当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酝酿有日,正紧锣密鼓地在国际上布局推进,彼时已有学者提出,人类要真正解开生物世界诸多发育演化之谜,并进而造福于人类本身,除了人类本身和动植物世界外,在这个星球上分布更为广泛、数量极为丰富、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的微生物世界的情况人类尚有太多的知识空白点。

得益于名师的指点

  当时,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实施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而在中国,除了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武汉病毒所等不多的几个专业机构外,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是在微生物基础研究方面很有特色和积累的单位,这个所有国内微生物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如焦瑞身先生和赵国屏院士等。这些情况姚玉峰都非常清楚,所以当他知道自己被植生所录取,而且导师就是赵国屏先生和焦瑞身先生时,他的高兴是不难想见的。
  1998年到了植生所后,经与导师讨论,姚玉峰确定了抗生素代谢调控方向,并很快参与了当时实验室力复霉素(一种抗结核菌药物)的科研课题。力复霉素是一种放线菌产生的,经分离纯化后可用于临床。姚玉峰说他正是从这个课题起真正进入了医学相关的分子生物学领域。谈起4年博士生活,姚玉峰说赵国屏老师对他的影响至深:
  “赵老师当时带了7——8个研究生,由于他身兼多个重要职务,所以每个月只有有限的几天在所里,只要他一进实验室,我们学生就排着队找他。虽然见面时间有限,但我们感觉很有收获。赵老师对学科领域新的动向有很好的判断、把握,而且擅长从大量文献中抓到实质性的东西,做开拓性的探索研究,如微生物基因组,他是国内的开创者之一。当时人们正热衷于人类基因组学,但他和一批学者已在大力倡导推动微生物基因组学。再如基因芯片技术在国际上刚开始推出不久,他很快就把这些技术引进到我们的实验室。”
  我和赵国屏先生也比较相熟,曾多次采访过他。在我看来赵先生确实是那种对科学研究有着一种发自内心喜欢的人,他对微生物的关注和对这一学科的贡献我通过不同侧面已有所闻。所以姚玉峰一说起这些我非常认同,同时也为姚玉峰能得到名家指点而高兴。小姚告诉我,跟着赵老师几年,他感到最佩服的是赵先生的学习能力:
  “我从他那里学到最主要的东西是知道了什么是学习。尽管我们都一直在学习,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并不会学习。其实学习不仅是看书、讨论,也不仅是研究,而且更是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能处于学习状态,特别是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领悟力。创造性正是来自这种时时处处的学习,来自对别人经验的体会和借鉴,在这些方面赵老师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一直在学习新东西,当时人类基因组很热门,借助基因测序平台,他在2002年就有一篇钩端螺旋体(一种致病菌)基因组的文章投稿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出国深造助其宽视野

  攻读完植生所的博士学位后,姚玉峰的起点和视野都有提升,他选择了进一步去美国深造。2002年他去了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做博士后研究。在NIH的2年期间,他在语言和科研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由于研究经费充足加之工作努力,他在那里发了7篇文章。2年后,姚玉峰又转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这个世界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除了拓展到新的传染病研究领域外,他还学到了实验室运转管理的经验。而这些实际经验对他日后回国开展独立实验室研究很有帮助。
  姚玉峰说他很幸运,在他科研生涯的起步阶段得到了国内外最好的三个机构的不同侧面的训练,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2006年,姚玉峰开始联系回国,因为他的方向已转向医学微生物学,所以把联系方向转向医学院,这样在2007年中就到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学院)。一开始的那段时间对姚玉峰也是一个考验,校方当然是很支持他,给了他两间大的教室,并给了他一些启动资金,于是他从土建开始建实验室,接着是购买仪器设备等。姚玉峰说得益于教研室主任郭晓奎教授的支持,自己进入状态很快,2007年6月回国,当年底实验室装修完成。2008年他就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年又获得了科技部“973”计划支持,2009年拿到启明星项目。
  目前,姚玉峰的病原细菌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细菌基因组学及致病机制研究。具体研究与新生儿脑膜炎相关的大肠杆菌和引起肺结核的结核分枝杆菌两种病原。大肠杆菌的研究是姚玉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工作的继续,在此领域姚玉峰有着扎实的基础,并且至今仍同原来的实验室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院方的统计材料显示,姚玉峰近五年内共发表SCI研究论文16篇。其中一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Infection & Immunity》(2006)的论文被评为美国微生物学会杂志优秀论文,美国微生物学会官方杂志《Microbe》专门发表了评述。但姚玉峰觉得这些数据只能说明他的过去,“今后几年里,我们实验室会陆续发表一批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的文章”,姚玉峰在带我参观他的实验室时这样介绍,言语间透出自信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江世亮采写自2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