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明教授

  2011年对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上海交大青年教师彭立明而言是带来好运的年份,这年中他入选上海科技青年启明星(跟踪),年底他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该奖项由中组部、国家人保部和中国科协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入选者不超过100人),当年他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再早一年的2010年,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以我多年采访启明星的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者一定是一个有不一样的经历和追求的人。希望了解这位交大教师的心愿促成了此次启明星访问。
(一)
  一周前,我在交大闵行校区材料学院B楼和彭立明面叙。彭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个子较高,谈吐举止有礼,他仔细听了我对采访的想法后很配合地应我的要求先做了自己家世和经历的介绍。1972年出生的彭立明是四川重庆人,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辈家境尚好,家里有人教书,外公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外婆是小学教员;爷爷在解放前是一位私塾先生,解放后成份定富农,而这一切到了1949年后就成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麻烦的家庭出身问题,小彭父母这一辈因此受到了牵连,他们全家早早地就迁居农村务农为生。但虽在农村,彭家还是有重视读书的传统。小彭说他父母小时候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因家境变迁,爷爷死于50年代末开始的大饥荒年代,彭父13岁缀学挑起养家的担子,他干农活时仍设法自学,后参加技校招考,考到全县第一,因成份不好未能如愿。所以彭父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孩子今后一定要上学。
  彭立明和小他六岁的弟弟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他是78年上的小学,那时他的外公、外婆开始平反,但拨乱反正还刚刚开始。从小就因家庭成份受到另眼相待的彭家兄弟小时候没人和他们玩,他们从小就懂得只能靠读书靠自己争气来改变命运。彭立明至今感怀他小学的班主任王德芬老师:“王老师对家庭条件差、来自农村的孩子都很关心,她知道我家的情况后,不但没有歧视我,而且整个小学期间她一直关心我。由于我家离校很远,中午不可能回家吃饭,小学五年几乎每天中午都在她家吃饭。我们一个班级40个人有15人考上重点中学,她的三个小孩也都考上大学,家教也很好,给我们这些小孩子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彭立明说后来他二十多年的求学过程中,教过他的老师很多,但令他印象最深的还就是这位小学的班主任王老师,至今只要回老家,他都会去看望王老师。
  为了支持两个孩子读书,彭父外出打工,知道家境的小彭中学住读6年期间非常节俭,一个星期就用一元钱,他每个月从家里挑粮到学校换粮票。
  因为成绩拔尖,加上班主任说了一句“上海交大不错”,彭立明就填报了交大计算机计专业,后来被调剂到材料工程系的铸造专业。当时不是出于本意,而被调剂到材料学院的学生不少。之所以说不是出于本意,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当时的材料系在交大的地位不高,博士点也没有。但毕竟是从农村来的孩子,彭立明想得更多的还是要上好学,认真读书是唯一出路。“结果,读着读着就找到点感觉了”。
  毕业时,本想早点就业的小彭因当时的就业形势不太好,企业大多数效益不好,这样就去考研。他选择了去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而非在交大读研,一方面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不是本地人(当时在上海的外地学生比例不高,校园里主要讲的都是他听不懂的上海话,让他觉得要融入这个城市不易),另外很主要的是西北工业大学的铸造专业是国内最好的,该校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出了三个院士。如此他就去了西安。“西工大的学风很好,当时交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经商的风气,读书已经不太纯粹了,但西安那里读书风气很好,自修的座位还得提前占位。”
  但三年硕士的经历让小彭以更理性的视角来比较西安和上海。他意识到比起上海,在人的整体素质、环境卫生、讲究规则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西安还是有很大差距,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上海的机会更多一些。这样,他决定再回上海读博。他考取了时任上海市长的上海大学徐匡迪院士的博士,徐老师虽政务繁忙,但他对自己名下的学生都会从课题方向上给予指点,提出要求,每年都会和自己的学生见一两次面。为了方便徐老师,博士论文答辩一般就安排在市政府会议室。
(二)
  博士毕业后的2000年,彭立明到了和一直有联系的交大材料与工程学院的丁文江教授门下做博士后研究。彼时,丁教授正在申请筹建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很快就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小彭正好参与了这个过程。他的博士后研究就主攻镁合金。博士后出站小彭就留了下来一直干到现在。彭立明的正式入职生涯是从交大材料学院的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起步,主要从事“先进镁合金的材料设计与精密成型技术及应用”研究。十余年来,他先后承担和参与了二十余项重要研究项目或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他在这个中心从讲师做到教授,现在还兼任了中心的主任助理和液态成型室的主任。
  彭立明给我介绍了他们这个中心的使命和特色:“重点是针对镁合金以及少量的铝合金进行材料设计和精密成形工艺研究。所谓材料设计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对材料的组分作重新设计,譬如有些材料要求强度高,有些则要求韧性强,或耐磨性强,满足这些要求要根据该性能对元素的不同比例要求,掺杂不同的元素,再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使之变成不同的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的性能决定于材料的组织,组织决定于组分和加工参数。”譬如,大家通常的印象里,金属镁条是很容易燃烧的,但如果我们往镁里掺杂少量的稀土、钙、锶等元素,就能很好的提高金属镁的抗燃烧性,甚至即使超过材料沸点也不起燃。彭立明告诉我,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已经在与国外的著名航空公司合作用于开发飞机上的航空座椅部件,民航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安全性,燃烧是其重点。
  说到中心近年来的一些有特色的工作,彭立明特别提到了他们这几年利用稀土元素在材料改性方面的尝试。“在设计高强度、耐高温、高韧性的材料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了稀土元素非常特殊的电子结构特点,稀土元素添加到镁里面能形成很丰富的微观组织。进一步我们再利用原子探针、透射电镜等,搞清楚稀土元素在镁里面的存在状态,以及这些存在状态(微结构)起了哪些作用,从而达以调控组织与性能的目的”。彭教授介绍说,稀土的电子结构使得它在很多地方有用途,在钢铁、铝合金里,在电子材料中,甚至在肥料里,添加稀土都会形成新的性状。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在磁性材料中,在军事上的用途也很大。
(三)
  从彭老师的介绍中,我知道是上海交大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较早发现了稀土在镁合金里有很大的用途,他们不仅发现的早,而且做得比较系统,他们对所有的稀土元素在镁合金里的作用都做了系统研究,找出了比较有用的元素及其组合及相应的工艺,并且开发了稀土镁合金的四种合金,而且都有专利。但是尽管如此,彭立明认为,稀土与镁合金的作用机理方面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彭立明说,除了材料改性,材料的成型技术(加工)也是他们中心的特色,“我们能把非常复杂的发动机缸体造出来,这除了所用材料很关键外,还涉及到合理的成型技术,所开发的V6型发动机缸体的制造模具是由37套模芯组织而成,必须充分考虑这么多的模芯的结构设计与组合顺序以及金属液体在由这些模芯所构成的复杂型腔中的流动行为和凝固顺序。成型技术包括液态成型和固态成型。我们的加工技术很有特色,在低压铸造、高压铸造、挤压铸造、等温挤压等方面,我们都有很好的技术创新。”
  访谈中,彭立明多次提到他的导师丁文江教授领导的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个团队,目前该团队内教师编制25人,研究生70余人,还有外聘的10位工程师,中心有7个研究室(7个研究方向)。在彭立明看来,他们这个中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是一个目标明确、大家都有事干、非常和谐的团队。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把工程中心建成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镁合金材料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平台之一。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这个团队的一些特色我们那天没有进一步展开,但我在采访前看了该中心的产品陈列室,而且我在四年多前曾经采访过该中心的另一位启明星(跟踪)获得者曾小勤,曾那时陪我看了他们位于松江的中心研发加工基地,再加上我也有幸认识该中心的创办者丁文江教授。以这样的有限接触和了解,尽管不能说我对这个中心有很多了解,但是从他们这个团队成员的素质,从他们源源不断的成果产出,不仅是一篇篇高质量论文,更有解决重大工程和关键设备急需的新材料和实现这些新材料的工艺创新,我相信每一个去过该中心产品陈列室的人会认同一点,这是一个立于技术前沿、能解决问题的团队,这种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团队是目前我们相对最紧缺的。
  关于这个团队的情况希望今后有机会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给大家披露。这里也预祝彭教授能在自己钟爱的研发岗位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江世亮采写自201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