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李启敬(Qi-Jing Li)第一天进入实验室的时候,看上去就像“一个糖果店里的孩子”,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曼纽拉M·格林(Manuela M. Green,李启敬的导师)回忆道。12年之后,李启敬给人的印象还是没有太大改变:每天依旧来到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实验室,开始摆弄他的新式显微镜。这台显微镜由两架照相机和一套室内环境控制装置构成,能够获取淋巴细胞的实时图像。在细胞核糖核酸和淋巴细胞反应研究领域,李启敬是一名崭露头角的新星,但是他的成功之路却是出奇的平坦。
在李启敬小的时候,虽然父母都是工程师,但他并没有产生钻研生命科学的意图,而是他的一位高中老师使他改变了想法。在获得生物化学专业的本科学位之后,他便离开中国加入了格林的趋化因子实验室,进而着迷于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李启敬逐渐成为格林学生中最多产的一位,在4年时间里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1年,李启敬详细描述了之前从未发现过的凝血酶(一种凝血蛋白)激活趋化因子基因的表达式。
在即将结束博士学业的时候,李启敬遇上了弗拉迪米尔·帕帕拉(Vladimir Parpura),河滨分校一名研究胶质神经元信号的教师。一次在学校走廊里与帕帕拉的交流后使他确信,可以用活细胞成像来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3个月的实验使他坚信,“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研究工具”。
2002年,李启敬来到了斯坦福大学马克·戴维斯(Mark Davis)的影像免疫学实验室。带着他一贯的热情,“李启敬利用实验室里的资源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戴维斯说。不久,李启敬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化学和生物学工程师阿勒普·查科拉伯蒂(Arup Chakraborty)合作,构建了一个详细描述淋巴细胞敏感特性的模型。该模型涵盖了阳性淋巴细胞(CD4)的受体状况和该部位酪氨酸激酶的浓度。
初步成功之后,李启敬又开始了思考。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后,他改变了当初的研究路线。又是在走廊里,李启敬遇上了斯坦福大学的陈长征(Chang-Zheng Chen)。陈长征建议他在免疫系统中检查细胞核糖核酸,从此李启敬的研究工作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李启敬说,“我的主要决定都是在走廊谈话的基础上做出的”。仅仅测试了7个老鼠的细胞核糖核酸之后,就发现了细胞核糖核酸181a,这是一种可以有效调节淋巴细胞敏感特性的物质。“这是一个优秀科学家的标志”,戴维斯说,“发表在《细胞》上的这篇论文真正体现了彻底而又重要的科学研究模式。”
现在,作为杜克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李启敬开始把他的细胞核糖核酸研究工作从老鼠转移到人身上,构建出了在一个小的细胞群体(如患肿瘤或感染艾滋病毒的群体)中描述细胞核糖核酸表达式的技术平台。李启敬称,他的最终目标是从这些细小的细胞核糖核酸链中,找出哪些是可以用作生物标志或者药耙的。戴维斯对于李启敬实验室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他本人就是催化剂”,戴维斯说,“他拥有超人的能力,而且也希望其他人都竭尽全力,他将会带领他们获取丰硕的研究成果”。
资料来源The Sclentist
责任编辑 绍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