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的中国人很少用“完美”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它有悖于“人无完人”的传统观念,但当我和一同参与采访的年轻编辑郭纪生见到本期“今日启明星”专栏的访问对象翟琦巍(下图),看了他的材料并与之交谈后,我们感到翟琦巍堪称是一个我们心目中的接近“完美之人”。
翟琦巍先后受业于国内著名大学(南京大学)和国际知名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并在世界顶级的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学成回国后参与到中科院新组建的营养研究所,主要从事当前生命科学最受关注的肥胖、糖尿病、肿瘤和长寿的分子机制、营养机制及相关应用研究。他先后得到过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以及上海市包括启明星计划在内的多项科技人才计划的支持,这其中“百人计划”和“杰青”入选的含金量在中国科技界可谓无人不知。2年多前,翟琦巍还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而集这些荣誉于一身的他才只有36周岁。尽管翟琦巍本人并不认同我们对于他“完美”的评价,但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够格了。当然,我只是想以他为案例,循着他的成长路径来看看“拔尖人才”是如何形成的。
在国内外最好的院所学习深造;瞄准需求在最需要的地方建业
1972年出生的翟琦巍是江苏海门人(我见到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体型属于那种偏瘦型的身材,一听说他是海门人,我觉得这就对了),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以这样的家庭背景能考入南京大学,本人的刻苦勤奋、志向远大等是毋庸多言的。由于在南大学习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毕业后选择了当时国内最好的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在细胞因子和癌基因研究方面有较高知名度的刘新垣院士。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化所这样一些国内最好的读书、研究环境对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为他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厚实基础。博士期间,翟琦巍参与了导师的多项研究课题,并在博士毕业时获得了中科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2000~2002年,翟琦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系Martin Dorf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又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生物学系Zhigang He博士领导的实验室,进行轴突退行性病变方面的研究。美国顶尖学府的科研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一流科学家敏锐的判断力和清晰的思路和以及一步步扎实推进的严谨学风。为学习一项实验技术,他曾经一天之内乘坐六个航班往返于美国的一流实验室。加倍的努力和付出,使他的研究在短短的一年中就有了关键性突破,发现泛素化和蛋白酶体系统在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重要作用,并作为第一作者在Cell系列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Neruon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回顾在美国的科研经历,翟琦巍心存感慨:在美国三年学到了不少东西,就当时而言,他们的科研条件比我们国内好很多,仪器设备、科研氛围都不一样,这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很大,尤其在科研思路和对学科方向的把握上。我感受最深的是,科研上凡是有成就者通常都是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哈佛研究人员都是非常聪明的,但我想聪明只是部分原因。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年轻教授晚上11点后还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在当时的国内是少见的。我感觉哈佛的成就与哈佛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翟琦巍在美国期间一直关注国内,特别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21世纪初的几年,中国刚刚完成了经济上的一个飞跃,进入对科学研究快速加大支持的阶段,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医药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而在这热点中,围绕人类健康和营养开展的研究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中科院上海营养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中科院整体规模有所压缩的情况下新组建的少数几个研究单位之一。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是挑战但更意味着机遇。2003年8月,翟琦巍毅然离开了哈佛大学,加入尚在筹建中的中科院营养所,并开始了他的科研历程的新阶段。
从白藜芦醇的成功故事:看“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翟琦巍回国后立即投入到营养所的建设中,从仪器设备采购、实验室装修和改造到研究所发展目标的凝练、人才招聘、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5年来翟琦巍与营养所一起成长和发展。
在凝练研究所及研究组的研究目标的同时,他积极参与了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2005年末,禽流感疫情发生时,他参与了禽流感预防药物的筛选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面向国家需求,他积极响应中科院的号召,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组织力量进行食品总体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并获得了中科院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支持。该研究项目引起了CCTV每周质量报告等媒体的广泛报道,目前已经申请了相关专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限制,很多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在代谢性疾病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的需求,翟琦巍逐渐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营养与慢性代谢疾病的研究中来,侧重于受营养状况调控的去乙酰化酶SIRT1在慢性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几年前翟琦巍在美国做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时,对NAD合成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做过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去乙酰化酶SIRT1是依赖于NAD发挥作用的,同时有报道称SIRT1在低等生物中有长寿作用,并且可以抑制脂肪细胞分化。这些前期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结果给了翟琦巍启发,推测SIRT1有可能在II型糖尿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当时翟琦巍并不知道,国外有其他实验室也在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类似的研究工作,看不见的竞争正在无声无息地进行着。
其后,翟琦巍领导的研究组发现去乙酰化酶SIRT1可以通过在染色质水平下调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红葡萄酒和花生中含量较高的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存在的SIRT1激活剂,也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上世纪80~90年代,作为天然多酚类物质的白藜芦醇因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的预防和治疗功效已广受重视。
差不多花了三年时间,翟琦巍研究组通过小鼠动物实验等研究证实了红葡萄酒、花生等食物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可以显著改善高脂饮食诱导产生的胰岛素抵抗,并从分子机制上阐明了白藜芦醇的作用机制。2006年11月,已进入论文整理和写作阶段的翟琦巍发现国外已经有实验室在《自然》和《细胞》上几乎同时发表论文,率先报道了白藜芦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的调节作用,阐述了其生物学功能,但对其作用机制并不了解。
得知这一信息后翟琦巍立即抓紧时间,希望能尽快把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本想在节前完稿并投寄出论文,以便能陪伴父母过个安稳的春节。但稿件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到大年初二才最终完成了投稿。论文投稿后,审稿人提出了很多非常尖锐的修改意见,几经修改,最终于当年10月以“特色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细胞》杂志的系列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上。由于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新机制,也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Cell Metabolism同期对该研究论文进行了专评,Cell出版社还专门为该研究论文撰写了新闻稿,刊发在Eurekalert.com网站,引起Yahoo等门户网站、《华盛顿邮报>等报刊,ScienceDaily、HealthDay等科学和营养保健网站、NBC等电视媒体,以及国内新华社等数十家媒体的报道。
翟琦巍研究组的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就有国际同行发表了研究论文,在转基因小鼠上证实了去乙酰化酶SIRT1对于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上这方面研究的竞争是何等激烈!
访问中,言辞谨慎的翟琦巍并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称“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自己的研究工作”,但他谦称可能是自己比较幸运的缘故。但通过以上并不完整的介绍,读者可以看到,运气的成分不能说没有,但更多的还是实力和平时的积累,“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应该是不错的格言。
在网上搜一下“翟琦巍”的资料,会有数百条之多,这其中主要是对他的多项科研成果的报道,也有部分是他作为营养所的研究人员向公众做的一些营养新理念和知识普及的报道。由于他从事的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公众非常关注,所以,他和他的同事也会应邀做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性介绍,对此,他再忙也不推辞。浏览这些材料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又专又红”的“70后”的典范。翟琦巍今后的路还很长,还会有很多的挑战,但以他目前的状态,我相信他会一步一步很稳健地走下去,为中国人,也为“70后”争取更多的光荣。
江世亮采写自200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