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涉足博客,他们的这种热情在促进科研信息交流的同时,对科学家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博客禁令”依然存在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博客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无论是娱乐界、新闻界,或政界,写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他们工作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科学界,科学家们却并非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世界。
进入博客,受限于杂志
目前,几乎所有的杂志对科研人员的文章都有着严格的流程要求。可能是本着“独家新闻”的念头,各类杂志要求作者在文章正式发表前不能随意在博客上公开,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处”。但是,这些杂志同时也意识到科研人员参与博客的潜在效果,既可以作为一种广告效应来吸引公众的眼球,进而提高新闻的价值。
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在一次关于环境的研讨会上促成了一个新的成果,《自然》杂志在其网站上就这个成果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而这篇博客很可能引发一场在线辩论。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可以畅所欲言,不仅扩大了影响,而且还可能促进这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再想象另外一种情景:一科研团队完成了一项研究项目,并向《自然》杂志提交了一篇关于这个项目的文章。为了解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新闻价值,《自然》杂志也在其网站上发表了关于这个项目的博客文章。这种情况下,即使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前期研究内容也已经为公众所广泛接受,但文章作者是不能直接参与到网站辩论之中。因为和许多杂志一样,《自然》杂志在文章正式发表前对作者有禁令。这可能会使作者有一种被排斥感,影响其智力的进一步发挥。
以上两种情景,《自然》杂志对作者的态度可谓是模棱两可,使得科学家对这种游戏规则感到难以适从。那么,为什么《自然》杂志有时却要在文章发表前公开博客呢?
“研究者的不同声音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社会争论,直至产生轰动效应”。而这正是众多杂志想要看到或实现的结果。
《自然》杂志要求所有的新闻采编对科学家提交的文章负有保密责任,只有各版块的编辑才可以接触相应的文章。即使为了预先造势,其他人员包括记者,通常也只是被允许在文章通过审核后才能接触,在正式出版前不得公布任何信息。
《自然》杂志同时也要求作者在文章发表前不能向其他媒体和公众推销他们的作品。当然,并非所有的文章都会受到这种限制,这取决于该作品是否会引起其他科学家和公众的普遍兴趣,作者只能被动地由他人来发现和接触自己。
参与博客,有助于交流
但无论科学家还是杂志,促进科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是他们一致认同的基本原则。虽然有“广告限制”的存在,但很显然我们无法阻拦科学家们在会议上进行的宣传,也无法在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介上杜绝有关他们研究的蛛丝马迹。因为这显然是有悖于科学沟通的原则。只要科学家不是“处心积虑”地向媒体宣传,无论是会议发言,还是回答记者问题中引用了研究的内容,尽管此时论文还没有正式发表,但这并不能视作违反禁令。
博客这个特殊的信息载体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但在对新的科学结论的传播方面起着与媒体相同的作用。它们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推进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与沟通。据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研究表明,许多研究人员并不愿意参加各种学术论坛,或在论坛上显得并不十分积极,因为在这类场合的发言都会受到某种潜在限制。而在博客世界,由于拥有了更为宽松的言论环境,或者更容易促成有价值的科学讨论。
当然,鼓励科学家写博客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一个好的博客网站需要占用一个或几个全职科学家的很多时间,而这会让他们看上去显得不务正业,造成业界和社会对他们的误解。因此,这项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无论是对研究工作本身还是社会公众来说,科学家写博客都是很有裨益且必要的。因为这能够使得公众听到的不同的声音,这将有助于公众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也能够促成更多的社会辩论,进而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以及促进研究质量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