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晚间,苹果前CEO乔布斯因胰腺癌去世,终年56岁。近年来,包括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等不少名人都因胰腺癌逝去。据统计,2005年以来已有16个名人因胰腺癌而去世,并且他们在确诊为胰腺癌后生存时间大部分不超过2年,最短的仅2个月。目前,胰腺癌正走进许多人的视野,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致命的疾病――最难发现、扩散最快的癌症之一,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生存期均较短。因其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是晚期,加之其病死率极高,胰腺癌又被称为“癌中之王”。
  我国胰腺癌发病率曾低于欧美,但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仅以上海为例,近20年增长了4倍。并且其发病率目前呈年轻化趋势,以往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近年来四五十岁得胰腺癌的人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胰腺癌患者也不罕见。
  胰腺癌死亡率非常高,几乎为100%,这是由胰腺癌本身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胰腺癌早期无明显和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很难早发现,使许多患者被误诊,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胰腺癌手术又是所有外科手术中最难的,对手术医生的技能提出很高要求。但是,我国目前只有10%~15%的胰腺癌患者诊断后有手术切除的机会,未经治疗者90%以上往往在一年内死亡,平均存活期少于6个月。
  随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胰腺癌上,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也参与到胰腺癌的攻坚战之中,他们希冀能够通过研究胰腺癌的特异生物学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或是通过改良手术操作方式更加彻底地切除肿瘤并将手术并发症影响降至最低,或是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治疗方式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控制胰腺癌的发展。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已经在许多不同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旨在企求救治更多的胰腺癌患者。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攻坚的求索之路却从未停止!

一、MBD1基因是关键

  为了探究胰腺癌特殊的生物学行为从而进行特异性的针对性治疗,我们早在本世纪初便开始了类似的探索。2003年,笔者利用cDNA微列阵技术比较了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发现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1(MBD1)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很高而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2006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胰腺癌中甲基化结合域蛋白1(MBD1)介导的转录信号通路及其调控研究)的资助下,我们又通过一些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在临床胰腺癌组织样本中进行验证,结果发现,MBD1不仅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且它们是否早期出现复发转移与生存期密切相关,提示MBD1可能是胰腺癌十分重要的一个致癌基因。
  甲基化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一种重要的修饰,调节基因的表达和关闭,与癌症、衰老等许多疾病密切相关。DNA甲基化能够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使得某些重要的抑癌基因失活从而导致癌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MBD1,作为甲基化结合域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抑或就是通过结合到胰腺癌抑癌基因上导致其甲基化发生,抑制这些抑癌基因的功能,从而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于是,我们又利用基因转染技术特异性敲除胰腺癌细胞内的MBD1基因,发现一系列十分重要的抑癌基因如Rb、TIMP3、P14ARF等表达水平也发生了上调,相关结果被BMC Cancer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收录。
  2009年,在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BD1-siRNA逆转EMT的实验研究及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降低胰腺癌细胞中MBD1的表达,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胰腺癌细胞的化疗耐药,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上。并且,我们还使用了新兴的纳米材料包被的MBD1-siRNA进行模拟药物实验,欣喜的发现其能在体外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相关研究成果刊载于Cancer Biol Ther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上。我们有理由相信:MBD1是可能影响胰腺癌特殊生物学行为的比较关键的一个基因,可能是胰腺癌治疗上的一个潜在靶点。

二、改良胰腺手术方式

  目前,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根治胰腺癌的治疗手段。胰腺外科医师因此更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合理的医治,使这些可能被治愈的患者获得更彻底的肿瘤切除,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让患者获得无瘤长期生存的同时,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腹膜间位器官,胰腺被包裹在十二指肠、空肠、脾脏、肝脏之间,前面还被胃和横结肠覆盖。这不但使得胰腺的临床症状变得隐匿,更增加了其手术切除的难度,必须同时切除连同肿瘤在内的一部分胃、空肠和全部十二指肠、胆囊以及部分胆总管;如果同时发现癌肿粘连或部分包裹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等大血管,还要进行联合血管切除并视情况行人工血管置换术。之后还要将剩余的胰腺残端、胆总管残端与空肠连接在一起(医学上称之为“胰空肠吻合”、“胆空肠吻合”),以此阻止富含消化酶的胰液和胆汁流入腹腔导致胰腺炎、腹膜炎的发生。胰腺癌手术因此有两个“关键点”:完整彻底的切除胰腺肿瘤和合理满意的胰空肠吻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年均可完成胰腺肿瘤根治性手术300余例,具备完成全胰腺切除、后腹膜扩大清扫合并门静脉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能力的同时,在不断尝试胰空肠吻合技术的优化改进。首先,在传统的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的基础上,我们在胰管内置入支撑管使胰液进一步通过该管流入空肠内,以此减少胰液漏出吻合口渗入腹腔造成胰漏的概率。在随访中,我们欣喜的发现,使用支撑管进行吻合的患者,术后发生胰漏的概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使用传统的胰管对空肠粘膜进行吻合的患者,相关研究成果于2012年初在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刊出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多方赞誉,有美国同行专门对此项技术发表了commentary给予了高度评价。
  之后,我们又进一步尝试改进传统的胰管对粘膜的吻合方法,将剩余的胰腺残端打铸成一个类似乳头状的凸出,模拟正常的Vater壶腹,将这个人工制作的乳头嵌入空肠,这样不但模拟了正常的胰腺十二指肠的生理形态,更进一步加大了吻合面积,在简化吻合难度的同时增大了吻合面积,希冀更大程度地减少胰漏的机会。目前,相关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就前期的结果看,该改良的吻合方式可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够更快更好的从手术中恢复!

三、外科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模式

  然而,更多的胰腺癌患者在就诊时因其疾病的进展而无法行手术切除。对于这些患者,只有充分的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才能够使他们获益。目前,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应用以外科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模式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治,或可改善这些患者的生存机会。
  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名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一种全新模式的联合治疗:微创腹腔镜引导的术中放疗+外照射放疗。这一方法让患者既得到了足够有效生物剂量的放疗照射,同时还使其接受外照射放疗的间隔期相比过去缩短了近2周,较好的解决了过去胰腺癌放射剂量不足和术后恢复期较长这两大瓶颈问题。
  这种在国际上率先实施的腹腔镜引导下术中“到身体里”进行的放疗技术,使得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也能得到有效治疗,同时也使他们的生存质量获得很大提高。此项新技术的诞生给原先占胰腺癌总发病人数近80%的大量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手术中,外科医生只需在病人腹部打三个小孔,然后将直径为3mm~10mm的腹腔镜插入腹腔内,腹腔镜凭借其放大成像的功能,把腹腔内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医生只需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如发现胰腺癌无法切除时,就运用微创技术分离胃和结肠等覆盖于胰腺前方的器官,测量病灶区域,并在肿瘤正上方的腹壁上打一个3mm~5cmmm的孔,然后置入限光筒,再连接可移动的术中放疗设备进行放疗。这样可以把正常组织移除照射区,使放射线充分覆盖整个病灶区域,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最佳效果。
  将腹腔镜引入术中放疗,能够精确定位病灶范围,相比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势。病患一般只需3天~5天,便能接受后续的外照射放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的同时,使得放疗这一最可能局部控制肿瘤治疗手段在胰腺癌的运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项新技术的诞生得益于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中各学科的优势资源,正是外科微创技术和术中放疗技术的“协同作战”,为众多徘徊在生死线、占总发病人数近80%的大量胰腺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四、结 语

  胰腺癌是一高度恶性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十分特殊,预后极差。探究胰腺癌特殊的生物学行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早期根治性切除肿瘤的5年生存率可达20%-40%,应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后可提高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由此可见,只要对胰腺癌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谓的“癌中之王”也并非不可战胜。

责任编辑 则

――――――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