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来临终结了末世论者2012的末日预言。如果这一话题还能善意地提醒人们思考未来的话,在饥饿、疫病、灾害、污染乃至气候变暖仍然侵蚀着人和自然机体的当下,能够迈进2013年,我们或多或少都应该心存感激。种种难题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人类不会就此失去信心,本期“城市生态研究”和“抗衰老研究”两组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葆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做好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城市是人类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承载着巨大的生产能力、雄厚的财富、有效的公共设施、繁荣的文化以及有序聚集的人才。相较节奏缓慢的乡村,城市看上去是如此充满活力、多样化和效能强大。但城市有城市的问题,在城市生态学者眼中,如今的城市就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城市环境的恶化,且不说不绝于耳的各种噪声和遍布大气中的各种尘埃,城市更是温室气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产出量的三分之二来自城市;二是城市生活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更多的诱惑、更多的犯罪、更多的平民窟,拥挤、工作压力以及更多的移民人口和社交孤立,在这样的城市生活更容易使人患病。
为解决与城市发展伴生的环境生态问题,美国波士顿大学生态学家内森·菲利普斯开展了“波士顿生态环境新陈代谢项目”,旨在了解一座大城市的生态运行机制。此类研究方兴未艾,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广大市民的参与下,城市节能减排、改善居住地环境的努力取得预期效果。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联手,就城市环境压力与人的行为等课题展开合作研究,共同探究未来人和城市健康发展的模式。
生命体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何“健康地老去”则是科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类的寿命在增长,而因衰老带来的种种健康问题也日益困扰人类:容颜不在、体力不支、行动不便、认知衰退,甚至疾病缠身。衰老研究有着太多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已从“可忽略衰老”的物种和超级健康的老人那儿得到了些许启示和可贵的实证样本;与衰老相关的干细胞、基因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甚至人们从诸如日常饮食和热量控制、参与有氧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上都能够获得长寿的机会。社会学家伊娃·卡哈纳则提出了“个人与环境适应”理论,指导人们“成功老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老年生活带来更多有尊严的技术保障。
在人类发展的征途上,我们仍旧会遭遇困境。人与自然的未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我们用心守护。恐惧和绝望都没有意义和理由,哪怕我们面对的真的是悲观论者眼中一个危机重重的烂摊子,只要积极主动,攻坚克难,我们仍然有能力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