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http://www.receptivitygroup.com/wp-content/uploads/2012/09/bigdata.jpg

  新年伊始,各大科学媒体纷纷为读者呈献未来展望的新篇章。在本刊连续两期推介的一系列新科学图景中,除了宇宙暴涨新证据和ISON彗星掠日太空秀,以及多国科学家南极冰下湖探秘新生命值得期待以外,气候变化和医学健康的有关话题也将备受关注。而欧盟的FutureCT、英国的高能效计算和美国的数据解决方案使信息技术继续成为看点,还不断彰显出科学和未来研究的“大数据”色彩。
  “大数据”一词原本出自天文学和基因研究等科学领域,像斯隆数字巡天计划就获得了200万个天体的光谱数据,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出了人类DNA30亿个碱基对序列,这些数据对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的“大数据”则不仅与科学研究直接有关,更多体现的是社交网络、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007年,数据库专家吉姆·格雷首次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2011年,麦肯锡预见“大数据时代”来临,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美国政府基于对新信息时代的准确把握,于去年3月适时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全面布局“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这是继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之后,美国实施的新一轮信息化战略举措,并沿袭了以往国家总动员的方式,加大投入,以期保持其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引领者的地位。波士顿则立志打造世界大数据之都,在未来10年催生“成千上万的工作机会和数百间公司”。
  大数据确实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按照里克·斯莫兰的说法,“一场非比寻常的、几乎不可见的知识革命正在席卷商界、学术界、政府、医疗保健机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实、产品、书籍、地图、对话、参考资料、观点、潮流、视频、广告――大数据无处不在,似乎可以重回毕达哥拉斯“数即万物”的数本主义时代,抽取出宇宙的大数据本质和精髓。
  好的世界也是坏的世界,与此同时,“大数据洪水”抑或是“数字化野火”所构成的社会风险也在加剧和蔓延,人们应当认识其阴暗的一面,并有所作为。也许大数据本身就是解决之道,像阿西莫夫《银河帝国》中,哈里·谢顿建构的心理史学一样,从银河数以千万兆计人口行为分析中预见帝国的兴衰,并拯救帝国于危难之中。心理史学靠的是谢顿函数和功能强大的“元光体”,当下,大数据利器的出现也将为时不远吧。
  说到《银河帝国》,似乎里头还有一样叫做“穹顶”的东西,它再造了大气环境,银河中心川陀星球的人们生活在金属穹顶之下,没有风霜雪雨,更没有PM2.5等等的毒害,当然也见不到自然的天空,除了皇宫还存有一小片露天庭院。不知道地球的未来,是不是也在阿西莫夫的预言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