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改变生活方式能让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数减半。
约普·皮克(Joep Perk),瑞典卡马尔林奈大学健康学教授
根除75岁以下年龄段人群心血管疾病似乎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却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在明确告诫我们,是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了。医务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们正在共同努力、携手应对,以期在个人和大众层面实现这一目标。
至今为止,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凶,每年因患此疾导致400多万欧洲人死亡,几近占到欧洲全部死亡人数的一半。尽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多数欧洲国家正在呈下降趋势,但在东欧国家死亡率依然很高,且有上升的趋势。目前,心血管疾病正开始由西方国家向东方世界转移,在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死亡者中,有80%的死亡人群会发生在经济快速转型的国家当中,如中国和印度。
在心脏病护理方面,人们很容易产生自满,自认为护理效果有了实质性飞跃,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对于有过心脏病发作史的患者来说,通过现代心脏病学的诊治,其预后效果有了显著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他们能够及时赶到医院急诊的次数却只有这一次。据统计,在每四位患有心肌梗死的病人中,就有一人在赶往医院的途中死掉。因此,对于心脏病预防能力的要求依然相当强烈。根据INTERHEART(一项由52个国家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调查显示,行为因素,如吸烟、饮酒、缺乏体育活动、不良饮食、压力、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90%的心梗案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介绍表明,通过适当改变生活方式,超过3/4的上述死亡人数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有所行动才能根除隐患。消除或减少心脏疾病的影响需要在两个方面采取行动:即要深入大众层面,也需介入个体层面。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现象在人类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开始发生了,且在未来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预防工作视作终身性的任务而备加努力。预防不仅仅是针对心脏病患者而言,大众行为也要特别关注,这可能是最有效和最便宜的方法。据专家统计表明,改变行为风险因素能降低50%的心脏病死亡率,而改进治疗方式,其心脏病死亡率仅能降低到40%,这说明预防工作在起作用。
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人类行为与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间存在有关联性。新成像技术使我们有可能直观地观察到斑块的首次形成过程。此外,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如用于美国的弗雷明汉预测算法和欧洲的量化评分法,可以帮助识别个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程度。临床医生要能够提供出基于证据的预防保健方案,但根据调查发现,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例如,在欧洲,大部分被确诊为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人,其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均不受控,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长年吸烟、不良饮食和缺乏锻炼。即使在心脏病发作过后,患者的预防保健情况本应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得到改善,但根据OASIS-5研究显示,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许多原本可以得到挽救的生命正在逝去。
行为危险因素等级
由欧洲心脏病学会和其他8位医学会成员组成的第五联合特别小组(JTF)对临床实践中心血管疾病控制预防指南(2012版)进行了及时更新,他们就预防计划提出了实质性内容,阐述了原因、适用于那类病人、该如何实施及实施的地点等。
据来自第五联合特别小组的最新消息显示,40岁以上的男性和50岁以上(或绝经后)的女性、应做4个级别的心血管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筛查。例如,通过对年龄、性别、吸烟习惯、血压和胆固醇含量的量化评分,可以快速评估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
在一般临床实践中,家庭医生从初始了解、参与过程协调,到提供长期随访服务,他们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而以护士主导的分级护理项目也很重要。当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必须为他们提供导向性的治疗方案,向心脏病患者提供参与预防和康复计划的机会,支持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坚持药物疗程。
在临床实践中,预防的视角往往只对高危人群和被确诊心血管病人特别关注,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实施了全民预防战略才能控制住全球性心血管疾病的流行。需要展开公共信息宣传活动,以期说服人们认可健康的生活方式。政治倡议对公众健康能产生重大影响:创建无烟环境、降低盐摄入量、消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降低蔬果价格、让儿童在学校、家里和休闲时多参与体育活动。
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所有科学团体和政策制定者在预防心血管疾病过早死这项活动中,都应该尽其努力,积极应对挑战。
资料来源Nature
责任编辑 彦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