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mericanscientist.org/Libraries/images/2013811349469780-2013-09BREVBurkeF1.jpg

雌性的柄翅卵蜂,一种微小的寄生蜂,尽管其头脑不发达,但有一套精细的繁殖策略。威尔森认为,这一悖论对于研究各种生物的思维提供了有用的素材

  爱德华·奥·威尔逊(Edward O.Wilson)是在《美国科学家》自传与建议专栏中渐入佳境的科学家,他这本《给一个年轻科学家的信》的书,并没有此类书本应有的实用建议以及哲学箴言。这有些另类,因为在他漫长而成功的职业生涯期间,他曾给许多博士生提过建设性意见,并帮助他们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路上,关于如何推动科学领域蓬勃发展,他也提出过很多独到的见解。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通往成功的方式很明显地改变着,那时威尔逊刚开始工作。在书中,对于如何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弱肉强食的世界找到工作,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建议――因为他不能。威尔逊承认:“我成长在一个不同的时代。相比之下,你们已经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机会更多,但同时也有更多的要求。”那些试图寻找关于就业市场方面实用建议的人,去找那些近期有过经历的顾问可能会更好。相反,威尔逊构思这本书是围绕一个更基本的、永恒的职业问题: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当具备什么?
  威尔逊致力于获得一个答案,他通过第一手证据来支持他的论点。很明显,他非常赞赏具有创造性的科学过程。在书的前几章,他鼓励读者做白日梦,勤奋工作以及“天马行空”。威尔逊举了几个自己职业生涯中“天马行空”的例子。一些还引发了重大发现。例如,他们开发出一种新的“冷却和搅拌”的方法把不同物种的蚁后混合在一起,以确定其性状差异是否是由基因决定。另一些试验则是没有收获的,威尔逊曾在蚂蚁路经之处放一块强力磁石,看看是否影响蚂蚁行进的方向(事实上并没有)。迅速、不受控制的实验提供了潜在的重大发现,也为他们减少了试验失败的时间。
  我发现,威尔逊的著作中对失败的重要性有着特别倾向。大多数年轻的科学家很可能在他们的早期生涯中,并没有做好遭遇大量挫折的准备。当面对科研经费被削减,终身依靠的工作变得稀缺这样的境况时,与过去几个世纪的科学家相比,现在的年轻科学家将更多的被淘汰。“年轻科学家要做好面对一些混乱和失败的心理准备。浪费和挫折常常会发生在最初阶段。”威尔逊写道。威尔逊讲述了一个他工作生涯中很沮丧但又很有警示性的故事,一次失败的探索“黎明蚂蚁”,它通过所有现代蚂蚁物种的祖先以及神秘的缺失环节来理解社会行为的进化。
  研究生没有在教室里接受教育,把时间花在从未得到资助或从未有成果的研究上,他们不可避免会遭遇失败的实验。威尔逊建议他们需要耐心:“强烈的职业道德是绝对必要的。科学家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能够长时间、快乐的学习和研究,即使一些努力将不可避免地一无所获。”表面看来,时间貌似是浪费了,但是可能后来就会发现,其实你已经很好的利用了时间。威尔逊声称,这个过程是探索和获得可靠研究(甚至那些计划外的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家必不可少的创造性的过程。

http://www.americanscientist.org/Libraries/images/9781-2013811451469781-2013-09BREVBurkeF2.jpg

1968年,爱德华·奥·威尔逊在观察位于佛罗里达的一处鱼鹰巢穴里的昆虫,那时距离他发现新的进化生物学领域还不到十年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聪明,擅长数学,并且具有无可挑剔的精确性。威尔逊反驳了这个神话。他认为,创造性胜过才华,数学上的劣势是可以通过识别好的、擅长数学的合作者来克服的;科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琢磨你的研究体系,看看你是否注意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内容。
  为继续探索有助于科学家活跃的因素,威尔逊通过宽泛的概括描述科学品质。他阐述道,科学家往往是性格内向,容易做白日梦。他们排斥权威,因此不喜欢被告知要做什么。他们的注意力会分散。这样的归类让我非常不舒服,因为我认为科学得益于融合多样化的个性。科学家应该也有性格外向的人,有精力高度集中的人,也有愿意承担领导角色的人。不管怎样,我承认他对科学家性格的总结非常合我之心,也非常符合我所最尊敬的科学家的特点。
  在威尔逊看来,要怀着一份真心奉献于科学的热情去填补我们所欠缺的知识,没有比这更高的要求了。
  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怎样让池塘、山峰、沙漠以及雨林生态系统有效地发挥作用?是什么让他们连接在一起?在什么样的压力下他们会解体,以及怎样发生和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很多答案都是站不住脚的。人类的长期生存依赖于获得这些答案以及探究许多其他关于我们的地球家园的问题。时间越来越短。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科研工作,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此刻,我想重复我开始写这些信件时所说的:科学需要你们。

资料来源American Scientist

责任编辑 粒 灰

――――――――

本文作者:凯蒂·伯克,《美国科学家》助理编辑,2011年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其生态学博客地址为:http://the-under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