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科学界可谓是悲喜交加:干细胞研究风云再起、宇宙引力波真假之争、商业航天事业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测器登陆彗星、人类起源新发现,以及破解大脑计划的进展,还是让我们有理由来庆贺2014年取得的科学成就。以下是《自然》杂志评选出的2014年十大科学事件。
位于南极的BICEP2望远镜可能已经窥探到了宇宙引力波或宇宙星尘
进军太空有喜有忧
2014年,亚洲国家竞相飞向太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抵达火星的探测器。日本发射了“隼鸟-2”探测器,从太空带回了取自小行星上的样本。中国月球车“玉兔”也已完成了在月球表面的数据收集工作,探月计划进入下一阶段――发送探测器绕月球飞行后再返回地球。
对于商业太空飞行来说,2014年则是很糟糕的一年。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飞船二号”在试飞期间解体,一名宇航员丧失。仅仅3天前,一架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私营火箭在发射台上空爆炸损毁,所幸这是一架无人驾驶火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导致许多空间计划延误。但欧洲航天局(ESA)终于把期待已久的第一颗哨兵系列地球观测卫星发射上天。
罗塞塔飞船传回彗星信息
在长达十年的太空旅行后,欧洲航天局(ESA)的罗塞塔飞船于2014年8月进入彗星轨道,抵达“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3个月后,罗塞塔成功将“菲莱”登陆器释放到67P彗星表面,并开始传送科学数据。64小时后,“菲莱”因进入彗星阴影地带失去动力,停止传送数据。
2014年,印度、美国和欧洲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意外与一颗来自奥尔特云的彗星――赛丁泉――擦肩而过。自2012年登陆火星以来,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一直在滚动,前进了40公里,直至抵达目标山峰,打破了前苏联月球车的纪录。
寻找系外行星的任务也取得了巨大进展。2014年2月,开普勒飞船团队宣布确认了715颗系外行星的存在,是有史以来发现数目最多的一次太空探索。开普勒飞船数据还显示,发现首个处于恒星宜居带的和地球大小相仿的系外行星,为人类一直以来想要寻找的“孪生地球”前进了一大步。
人类起源解码取得突破
尼安德特人消失已经约有3万年了。鉴于古代人种之间的杂交,他们的DNA可能留存在非洲以外的人类基因组中。2014年,有两个研究小组证实了现代人类是原始人和尼安德特人杂交的后代。他们对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两个智人(一个4 500年前的西伯利亚人和一个3 600年前的俄罗斯人)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后发现,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杂交的时间大概发生在6万-5万年前中东的某个地区。与此同时,对欧洲数十个考古遗址的放射性碳分析显示,人类和尼安德特人共存的时间长达几千年,比曾经认为的时间要长得多。
基因测序同时也勾勒出人类农业诞生的新图景。当代欧洲人除了携带人类祖先更古老的DNA之外,也融有8 000?C 7000年前从中东迁移的农民的DNA。这些早期农民培育驯化了包括小麦和大麦在内的多种农作物。2014年7月公布的小麦基因组,就包含有12.4万个基因和170亿个核苷酸。
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没有人能够确定,西非发生的埃博拉病毒疫情何时会结束
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2014年西非迎来了最大的疫情爆发。到12月中旬,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已有约6 800人死于该病毒感染。首例被感染者是几内亚的一个两岁儿童,死于2013年12月。病毒样本分析表明,疫情最早是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的。
一开始,一些实验药物受到了媒体的密切关注。传染病专家强调,要完善最基本的流行病预防措施,如对与感染者接触过的人进行跟踪观察等。而担心疫情会扩大被证实是没有根据的,如出现在马里、尼日利亚、西班牙和美国的个别病例被隔离后,有效地控制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11月,在志愿者身上进行的首批埃博拉病毒疫苗试验令人鼓舞,2015年初将在西非进行试用。其他一些试验药物,包括从幸存者血液中提取血清的治疗也在测试之中。而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一些主要生物学问题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引力波证据真假成疑
2014年3月天文学家宣布,位于南极的BICEP2射电望远镜发现了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为宇宙诞生瞬间呈指数膨胀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但很快引发质疑,质疑者提出,BICEP2射电望远镜发现的实际上可能是一个被宇宙尘埃扭曲了的信号,这一理论得到了欧洲太空总署的普朗克卫星于9月宣布探测结果的支持。BICEP2和普朗克团队为此将发布一个联合分析,为引力波引发的困惑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
艾滋病治愈希望遭遇挫折
对于艾滋病研究人员来说,2014年坏消息源源不断。2013年,研究人员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愈了一个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小孩,给很多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希望。2014年6月,医生失望地发现小孩的血液里又检测到了艾滋病病毒。包括数年前在马萨诸塞州和波士顿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两名艾滋病患者,2013年12月传来了病情再次复发的消息。
2014年7月,6名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国际艾滋病大会的专家在飞行途中不幸丧生,其中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著名临床病毒学家约普·朗格(Joep Lange),他们乘坐的马航MH17航班在经过乌克兰上空时被不明物体击落,坠机而亡。
除了这些悲剧以外,2014年也有两项给人以希望的研究。一是通过DNA重新编程让免疫系统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新疗法,另一个是,澳大利亚两名艾滋病感染者在接受癌症干细胞治疗时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降到了检测水平以下,至少目前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
人类大脑计划遭遇“兵谏”
纳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雄心勃勃的大脑研究计划浮出水面。2014年,很多研究都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有喜亦有忧。7月,欧盟的一个大脑科学研究旗舰项目――一项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大脑的耗资10亿欧元的人类大脑计划――遭遇“兵谏”,在一封给欧盟委员会的抗议信中,有超过150名科学家指控这项计划的经费被挪用到其他项目上,并威胁要退出合作,除非彻底解决该计划的经费管理问题。双方目前正在调停之中,修订后的研究计划将在2015年初出台。
美国和日本的大脑计划则进展顺利。美国的BRAIN计划首批项目2014年已开始拨款。日本2014年10月加入了全球脑计划,并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十年项目,称为大脑/思想计划(综合大脑疾病神经学研究绘制大脑映射图),通过绘制绒猴的大脑映射图来帮助推动人类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研究。
“水银柱”持续上升
干旱的加州等待厄尔尼诺现象带来雨水
过去的几个月里,许多气候科学家在等待预测中的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但一直没有等到。即便如此,2014年很可能是140年以来有记录的最热年份。
对于过去15年相对缓慢的变暖趋势,科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2014年发表的一份报告将其归因于周期性的海洋环流变化,即热量被洋流带向大西洋和南冰洋深处。另一项分析认为,变暖减缓是受大西洋海域变暖影响,导致太平洋东部变冷。
在气候政策方面,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4年11月完成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警告称,如果继续排放温室气体,会给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普遍的、不可逆转的影响。美国和中国作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承诺,给2015年巴黎达成新的国际气候条约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研究风云起落
2014年伊始就伴随着干细胞研究的突破。1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CDB)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通过酸处理或者施加物理压力就可以快速制备多能干细胞。但不久,这篇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被发现其数据和图像有人为操纵的嫌疑,经多次重复实验也以失败告终。7月,该文章被撤稿。8月,该报告的合著者之一――再生医学研究的先驱笹井芳树自杀身亡。
9月,陷入尴尬境地的CDB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眼科医生高桥政代主持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首个临床试验,即对iPS重新编程的视网膜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这一进展也给世界首次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脊椎损伤的临床试验带来了希望。
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通过干细胞创建可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这一发有望导致开发出1型糖尿病的新疗法。干细胞研究重燃新希望。
发现引发生物安全隐忧
储存室里会不会隐藏着可怕的生物安全隐患?2014年7月1日,有研究人员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储存室里发现6瓶存放了60年的天花病毒。
这一惊人“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漏洞的关注。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P)被揭露其研究人员曾不当处理炭疽菌胞子(一种致死病菌),以及误将H5N1禽流感病毒寄给别的实验室。8月,NIH开展了一次安全大扫除,结果发现了一个有100年历史的箱子,里面装有危险的致病菌和蓖麻毒素(一种剧毒蛋白)。
这些发现重新激起了人们关于致病菌研究的讨论。10月中旬,美国白宫宣布不再资助针对病原体的增益(gain-of-function)研究,同时还要求研究人员暂停正在进行的这项实验。因为部分增益会使得像流感病毒这样的病毒更致命、更易于传播。NIH比白宫更激进,叫停了其提供资助的20个项目,并于2015年将派出两个调查组对这类研究进行风险评估。
资料来源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