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丁奎岭院士在论坛中致词

  4月9日,“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交叉创新论坛――合成化学与未来材料”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办。此次论坛由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联谊会主办,也是启明星历史上首次举办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论坛。
  论坛承办单位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丁奎岭院士在开幕致辞中说:创新成果的出现,一种可能是在一个领域最深的地方,另一种可能则是在不同学科交叉的地方。举办本次论坛就是为后一种可能提供平台。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在致辞中希望通过这一跨学科的平台,可以碰撞出新的研究方向,接下来通过互联网等模式协同合作,将交叉研究落到实处。
  论坛由围绕“合成化学与未来材料”的十个报告组成。
  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首先作了“壳核结构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的报告。赵院士从壳核结构谈起,他介绍说自然界中,核-壳结构到处可见,地球就是一种核-壳结构,细胞也是类似核-壳的结构。核-壳结构的一个优点是比表面很大,能吸附很多有机分子,具有核-壳结构的介孔材料可以吸附大量的藻毒素,并且很容易分离。一旦应用可以做非常好的催化剂,并催生很多新的应用。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胡金波研究员报告了“有机氟化学的独特性在哪里?”。他从一个问题开始:地壳层里面氟很多,但却很少见到C-F键的有机化合物。胡研究员回顾了化学界就此问题给出的种种解答,以及催生出的现代化工中的各种氟材料,如奥运会水立方表面的含氟聚合物膜、世博会中国馆的氟碳涂料等等。另外他还介绍了氟化学最新的研究进展。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樊春海研究员报告了“DNA有序纳米机构的构筑及生物医学应用”。樊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是怎么把非常漂亮的DNA纳米结构用起来”。他们研发了人造的DNA纳米结构。这种人造DNA植入细胞的过程跟病毒入侵细胞的过程非常相似,可以用来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利用这种可植入的DNA结构,还有望做成多种生物传感器,有些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检测。
  上海交通大学的朱新远教授,报告了“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应用”。在传统的肿瘤综合治理手段中,化学治疗是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化学治疗依赖的小分子药物副作用大、选择性差,而且通过静脉给药能达到肿瘤部位的量低于1%。他们提出的新的解决方案就是纳米药物。目前朱教授正协同上海交大化学、生命、医学等领域的专家,为设计出一种“新型纳米给药系统”而努力。
  市化工研究院的曹育才教授报告了“聚烯烃工业的变革者――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催化剂有化学工业的DNA之称,但由于对工业应用的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结构了解有限,缺乏催化剂与工艺装置的系统集成,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工业应用现状不如人意。曹教授希望他们的研究团队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单活性催化剂工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在“新材料让生活更舒适――美丽化学”的报告中提出了将化学和化工融为一体的“系统化学”的概念,“在系统化学里,化学需要将目标从分子转向所有与分子相关的东西”。基于这一认识,田院士认为化学研究的内容也将发生变革,“未来的化学研究,很可能采取一种头尾贯通的思维,譬如一开始就要考虑新催化剂的耗能情况、功能、价格成本以及放大以后的稳定性如何等因素。”“根据‘系统化学’的理念,那些成本高、污染大的合成产物,哪怕再好也不会被接受。”
  上海大学的宋长江教授,以“材料智造――3D打印技术立体扫描”为题,对3D打印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近况作了介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郑兴伟博士就“民机新材料应用现状”方面的内容与与会者做了分享;东华大学的刘天西教授对他们正在研究的“简单物理杂化实现纳米颗粒的协同分散”课题作了介绍。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正研究员报告的内容涉及很多人关心的废塑料降解研究进展。他在报告中说,整个废塑料的60%-70%的聚烯烃废塑料(如包装瓶、塑料袋等)是一类分子量非常大的氮氢化合物。黄正他们正在做的就是把这些固体废塑料降解成液态燃油。目前他们在实验室已经完成了克级水平的实验,主要产物是柴油的主要组成物质。黄正说他们下一步要实现从克级到公斤级的提升,也就是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的跃升,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效率,以降低催化成本。
  在论坛结束的总结致辞中,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傅国庆预告说,“今天是启明星首个以化学与材料的交叉为主题的论坛,接下来市科委还要支持启明星联谊会作更多主题的交叉论坛。”丁奎岭院士则提出希望,“交流、碰撞是第一步,更进一步是协同、合作。希望借助启明星交叉创新论坛的平台,为启明星们在个体和小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协同研究创造条件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