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杨金龙(见图)做启明星采访缘于前几周一次2010级启明星的聚会交流活动,那次交流活动安排在地处上海浦东临港的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活动组织者之一的上海海洋大学杨金龙教授为交流活动付出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那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与会启明星介绍各自工作近况,杨金龙介绍的他们正在做的对海洋贝类――贻贝附着机理上作的探究工作引起了我很大兴趣,于是就约他做启明星人物专访。我很庆幸正是这次采访使我有机会认识了一位有理想、有个性、有追求、有经历的优秀年轻人。
从小就有海洋梦
杨金龙,1980年出生,山东烟台人,家虽在农村,但由于靠海近(家门出去10公里就是黄海),家中不少亲戚都是以养殖为生,所以金龙就希望以后能进入海洋类大学。家里就金龙一个孩子,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尽力供养他读书。1998年他以第一志愿考取大连海洋大学,念的是海洋渔业专业。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供他大学的费用,金龙通过个人努力,年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好好念书也不仅仅是为了奖学金,他想着要通过读书争取更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成绩出众,金龙还入选了省优秀毕业生,并考取公费研究生继续留校读研。
其实早在本科后两年,金龙就跟着老师陈勇教授(也是他后来的硕士生导师)做人工鱼礁(海洋牧场)课题。所谓人工鱼礁是用混凝土、废旧轮胎等构建物放在水下,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生长环境的构筑物,他们的课题是想探究哪些构造更能吸引海洋生物。做这个实验经常每天早晨6-7点就到现场,通过观察海参与人工鱼礁的情况,设计适合海参生活的人工鱼礁。金龙告诉我,人工鱼礁很有讲究,以往多是用废旧轮胎、废旧沉船等作为构筑材料,现在的趋势是用钢筋构筑,并把贝壳等粉碎物添加到钢筋混凝土里。
研一时,学校公布了面向研究生的出国留学政策和要求,第一批是到澳大利亚,但只招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很快就有一次到日本长崎大学的留学机会,面向海洋大学所有专业。当时报名并不踊跃,因为包括金龙在内的许多海洋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在海洋和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欧美的实力是最强的,所以都会把有机会到欧美留学放在首选。金龙说他是抱着想去看一看日本的海洋与水产科研到底怎样的心态报了名。事先他还征求了导师的意见,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毕业的陈老师鼓励他只要家里条件允许还是要出去开阔一下视野。那次长崎大学只招4人,在外语和专业以及面试都过关后,小杨顺利拿到了长崎大学的录取通知单。
5年日本留学:从一个业余人变成一个专业人
到长崎大学后不久,金龙的导师北村等(Hitoshi Kitamura)教授就问他留学日本的目的,金龙说他希望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去美国深造。导师听完金龙的话,提出他的观点:博士就是从一个业余门外汉转变成为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过程,且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人士,并非那么简单,所以希望他做好长期刻苦努力的心理准备。金龙说这句话对他影响至深。在金龙印象里,他的导师北村是典型学术型的日本人,他只关心科研,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
硕士期间,小杨的研究对象由刺参变为贻贝,他的硕士工作主要围绕低温培育对贻贝幼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来开展,即如何能终年获得贻贝幼体开展相关的幼体生物学实验。研究背景主要基于日本贻贝的繁殖季节较短,即每年的12月份至来年的4月份。因而,从事幼体生物学实验仅仅能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开展工作,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因无法获得幼体,导致实验难以持续性开展。通过不断实验,最终获得一种成功的低温培育方法,这对于持续性研究海洋生物某一生命阶段的生理和生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正是由于这一前期工作的开展,为后续博士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博士阶段后,金龙的课题主要从贻贝的生物学角度来研究贻贝为什么会选择生物来附着。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背景是基于贻贝是一种代表性的附着生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全球每年因为贻贝等海洋生物在船舶、发电厂的取水管道、海底管道、海洋平台以及养殖网箱等表面大量附着,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每年超过60亿美元的损失。
具体研究是从幼体生物学和海洋化学生态学等角度来理解贻贝的附着机理,主要集中在贻贝幼体附着机理。博士阶段初期,小杨开展了大型海藻对贻贝幼体附着的影响研究,主要是通过采集长崎近海岸的自然分布的各种大型红藻、绿藻和褐藻,探索贻贝幼体接触各种藻类后的附着及发育,以此探索海藻调控幼体附着的作用机理,初步发现藻类的形状、特别是丝状海藻对幼体具有很好的附着诱导效果,且大型海藻能够终年保持这种诱导幼体附着的活性,可能与藻类的化学信号物质有着某种关联。这些成果最终发表在海洋生物领域的主流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Marine Biology上,得到了主编的首肯,并说“金龙,你的研究非常有趣,工作很有创新性,非常期待你的后续工作。”
在导师北村教授的支持下,金龙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研究红藻、绿藻和褐藻等不同藻类分泌的化合物与贻贝幼体附着的相互关系,尽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初步确定了活性物质(大分子的糖蛋白类和水溶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类型和分子量,但却无法鉴定该种化学物质的结构。这实际上遇到了他们这一行的一个瓶颈:提取具有附着诱导活性物质会在分离过程的某一阶段突然失去诱导活性。尽管没有结果让小杨感到非常的遗憾,但由此也激发了他的兴趣:除了大型藻类,分布在海洋里的任何一个角度的微生物是否也能影响贻贝的附着?其效果是否也与藻类一样?试图破解这些疑问,成了后来金龙工作的兴趣和动力来源。
由于未能获取具体的化学信号物质,实验很难继续下去。如此情况下小杨还是回到初始阶段,即从生物内在机理来探究贻贝早期幼体的附着机理。这样研究就延伸到对贻贝的受体学研究,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受体,究竟是否存在于海洋贝类――贻贝体内,如果存在,受体有哪些类型,这些受体又是如何作用于幼体,促使它从浮游状态转到附着状态,进入底栖生活?
因为是行业瓶颈,导师也没有把握,加上海洋贝类的幼体附着的相关受体学研究涉及细胞信号转导的生物化学分子机理,北村老师对金龙说如果你现在缺少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话,要做如何通过信号转导调控贻贝幼体附着变态发育的工作极为困难。金龙说正是导师的这番话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或者说斗志,“我一直不认为技术手段是阻止目标求解的理由,对所涉及的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可以通过边做边学方式,哪怕花十年时间”。也由此开始了他博士后期的受体学在贻贝幼体变态发育的作用研究,最终成果发表在国际海洋生物附着领域主流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Biofouling上。同时,关于受体信号的转导机制的研究也被带入到杨金龙现在研究工作中。
5年博士留学期间从未当面表扬过他的北村等教授是在杨金龙博士公开答辩后才认可了他,“我认为你可以出门了。”这句话意味着金龙已经开始跨入专业的门槛里了。后来长崎大学海洋生命科学专业的一些教授告诉他说,北村教授其实很欣赏你,也常表扬你,欢迎多一些像你这样优秀学生来他的实验室会发展得更好。
谈到在日本留学5年的感受,金龙脱口而出:“日本人做事的计划性很强,做什么都提前计划,学生找老师商谈学术问题需要提前一周预约,讨论的事项都要事先备好。这让我受益很多,训练我做事要有章有法。”
日本的实验室文化也令小杨受益,小杨特别提到了一种称为“野球”的业余棒球训练:“他们中午前后有一个业余棒球训练,又称野球,本意是为了促进各实验室成员间交流,每年春秋有一个野球比赛,是为了促进相互了解。为参加比赛,各实验室每天中午会安排训练,大概一个小时,这是实验室整体的活动,包括老师都不能无故缺席。野球运动要求整体配合非常好,每个人必须发挥好自己,经常要单独训练,以免个人影响整体。”“现在一些大的实验一个人完成不了,需要整个团队一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野球训练实在是一种团结合作精神的很好操练。”
亲情感召决然回国,书写事业新篇章
博士学业完成后,日本导师希望他能再在日本呆一两年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但金龙想把后续工作放到博士后阶段,“我还是初衷不改,希望能到欧美国家完成博士后阶段的历练,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到日本学习的这段经历让我发生了一次质的提升,我希望最终能成为海洋生物生态学领域世界级的学者,而不仅仅满足停留在亚洲层面。”为此,杨金龙联系了美国杜克大学海洋附着生物学领域世界级学者和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等两位教授,他们都欢迎杨金龙到他们的实验室去工作。
事实上,杨金龙是在2009年2月受聘于上海海洋大学的,为此他在2008年底到上海海洋大学面试。之所以舍弃原先坚持的到欧美做博后的考虑而选择回国工作,杨金龙的解释是亲情:“我的家人希望我在日本完成学业后回国而且很坚持。这些年国外求学,我的家人为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我一直无以回报。”杨金龙最终毅然决定回国工作。
决定到上海海洋大学工作,而不是自己和家人更熟悉的大连海洋大学,是因为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领导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作为人才引进,杨金龙被上海海洋大学直接从博士破格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拥有了实验室和研究生。
谈到当年的选择,金龙说即使大连给他同样的东西,他还是会选择上海,因为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和国际同行的交流机会更多。
刚回来的3年,金龙的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室组建和研究生培养上,现在他的这个“海洋生物实验室”的实验功能都基本齐全,团队现有一个博士,8个硕士。小杨本人回国当年就得到教委的晨光学者计划资助,2010年,杨金龙申报的“厚壳贻贝幼虫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变态反应”课题入选启明星计划。回国5年来,他主持的研究课题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神经递质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和面上项目“厚壳贻贝稚贝附着机理研究”、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市农委“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生态修复专项”子课题等;教学方面,他参与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授。2014年,杨金龙以突出的科研和教学业绩被学校聘为教授,成为上海海洋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与事业上的顺利同步,2012年小杨的女友也在长崎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历经十年爱情长跑后,这对新人终修成婚姻正果,次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当然很多后勤家事都还是有赖金龙的家人在打理。
矢志不渝,朝世界级学者努力
工作、家庭的安稳,让金龙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金龙告诉我,他现在的科研主要还是围绕贝类的生物生态学开展,即从贻贝的内在和外在需求,通过分子生物学、神经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等层面来加深了解贻贝如何感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幼体附着导致的生理反应、基因、蛋白表达的差异变化;实验对象从海藻转到分布海洋任何角落的海洋微生物,旨在揭示海洋细菌在贻贝发育生长中到底起什么作用,通过化学信号物质如何调控贻贝幼体附着,其分子机理如何?金龙说他已经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位研究鱿鱼与细菌相互作用关系的世界级顶尖学者取得联系。由于研究的相近性,这位美国学者对金龙的工作也很有兴趣,已邀请他去美国作学术报告。
目前,杨金龙课题组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微生物被膜形成机制方面开展了合作;与校内合作伙伴开展贝类幼体的神经发育方面合作,且吸引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来他们实验室学习相关技术。金龙希望通过这些国内外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学术水平,希望自己的实验室能在海洋生物生态学这个领域做得更好,做出更多具开创性并最终能为国际同行认可的工作,真正走向世界。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和他的实验室现在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相距遥远,希望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将科研带入一个佳境。
在杨金龙看来,海洋生物生态学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业,美国加州大学一位同行仅仅就贻贝足丝(贻贝分泌的产物)仿生学研究了一辈子,而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发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尖杂志上。说到这些时,杨金龙那种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心向往之的神情令我印象深刻。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学校和学院对杨金龙实验室的支持力度都很大,支持他做高水平的科研。
和杨金龙交流,让我难忘的有两点,一是他的真诚和他眼神中流露出的自信,二是他渴望走向世界级学者的远大志向。我知道现在很多人说话是很谨慎的,即使有志向也往往深藏不露。但我其实更赞赏杨金龙教授这样的敢于言明心志的、有自信的人。有自信,有远大志向,而且又有实在的计划能一步步往前推的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我和许多人一样看好杨金龙,看好他的为人,看好他的事业。
江世亮采写自2015年5月27日